2016-08-13 14:23:37
陳毅,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新四軍老戰士。當年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他被評選為十大元帥卻遭到劉少奇的極力反對,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劉少奇反對?下面中國小編將為大傢說說這其中的原因。
1955年全軍授銜,在粟裕早已提出辭帥並獲毛澤東批準後的9月9日,負責決定元帥人選的中共中央書記處(即後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員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召開會議,有關元帥軍銜授予問題成為議題之一。兩天後的晚上,中央書記處又召開會議,再次專門討論元帥軍銜授予問題。會上,劉少奇提出對陳毅授銜元帥的異議。
1941年皖南事變後,劉少奇出任新四軍政治委員兼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與粟裕在華東戰場上並肩作戰毛澤東、朱德之外,最高統帥部裡還有一個粟裕的知己:劉少奇。
劉少奇是毛澤東最得力的助手與第一個接班人,曾在二十餘年間受到毛澤東格外的倚重、信任。復雜激烈的黨內鬥爭中,毛澤東之所以笑到最後,最高領導地位與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得以最終確立,都有劉少奇殫精竭慮的汗馬之功。
因此,劉少奇雖然曾做過新四軍的政委、新四軍軍分會書記乃至中央軍委副主席,但還是沒有機會在軍事上成就亮點,未能成為後來的三十六個軍事傢之一,頭上也就隻有政治傢和理論傢的桂冠。
劉少奇與粟裕的認識較晚,是在“皖南事變”前夕的1940年。後來,劉少奇對粟裕的信任與推舉也是不遺餘力的。這年10月,粟裕和陳毅取得黃橋戰役大捷後,與南下的八路軍第五縱隊會師。當年長征的紅軍主力與南方叢林的遊擊隊,六年後終於再次融合在一起,也就是喜歡舞文弄墨的陳毅在詩裡記敘的一件大事:“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儕並馬歸。”粟裕以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指揮的身份,在江蘇海安主持大會,紀念這一非凡的勝利,並歡迎中原局書記劉少奇以及他帶來的八路軍第五縱隊司令員黃克誠等人。
不久,兩支部隊奉命統一指揮,成立瞭新四軍、八路軍華中總指揮部,陳毅任代總指揮(總指揮葉挺未到職),劉少奇為政委。這便是後來新四軍新軍部的雛形。陳毅升職而去,粟裕也跟著前進瞭半步,開始獨立打理江北指揮部。但這時候,初來乍到的“中央大員”劉少奇,更多倚重的是早負盛名的陳毅,不僅三個月前就決定將蘇北各部隊(包括八路軍南下部隊及渡河支持的四、五支隊)由陳毅擔任戰役上的統一指揮,而且不久後他還向毛澤東提議,重建後的新四軍軍部,“以陳毅代軍長”。
粟裕雖然剛創造瞭黃橋戰役以少勝多的軍事傑作,被劉少奇稱為“有偉大的決定意義”,但他到底還不是軍事主官,其運籌帷幄的實際內情並不為人知曉。因此,劉少奇並未對他留下後來的“黑馬”印象。
“皖南事變”後,劉少奇擔任瞭華中局書記兼新四軍政委,成為華中戰略區的一把手,一師師長粟裕正式成為他麾下的戰將。劉少奇在新四軍的時間並不長,一年後的1942年3月就奉毛澤東之命返回延安,成為中共中央書記處三位書記之一(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進入瞭中央內核領導層。但這麼短的時間內,他就敏銳地看出瞭粟裕的出色才幹。
離開新四軍前的1月20日,他在華中局擴大會議總結工作時,給予瞭粟裕和他的一師非同一般的評價。
他稱贊說:“我一師幾年來工作是獲得瞭最大的成績,在抗戰中建立瞭最大的功勞。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隨後,他還具體列舉瞭一師一些戰例以及其他許多任務作的成績。
這時候,蘇南的新四軍六師打得不夠好,有不能立腳之勢。劉少奇當即向毛澤東提議,由粟裕統一指揮一、六兩個師。毛澤東很快予以批準,粟裕也就獨挑大梁,成為唯一同時指揮兩個師的師長。
劉少奇經過九個月長途跋涉的“小長征”後回到延安,向毛澤東詳細地匯報瞭自己的工作。其間,他對粟裕還贊不絕口,高興地說在華中局和新四軍工作時發現兩個人才,“一是新四軍四師政委鄧子恢,他是農村工作的專傢;二是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是新四軍7個師中,打仗打得最多和最好的一個師長。”毛澤東原本和粟裕有井岡山同吃紅米飯的淵源,劉少奇又如此力薦這位“黑馬”,自然印象就更深瞭。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由劉少奇代理其中共中央主席一職。從這時開始到第二年春天,劉少奇一直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劉少奇決定讓年長粟裕九歲,曾參與組織福建西部農民暴動,任閩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老資格領導人張鼎丞擔任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軍區管轄原來新四軍的區域,與陳毅任司令員的山東軍區平級,劉少奇此舉,無疑是對粟裕相當的信任與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