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23:37
粟裕認為,由張鼎丞擔任華中軍區司令員,更有利於工作和團結,因此向華中局建議,改任自己為副職,張鼎丞為正職。在華中局未同意的情況下,粟裕直接致電中共中央,陳述自己這一建議和理由。劉少奇接到電報後,認為粟裕擔任正職是適當的,也依然堅持原來的決定。
10月27日,華中局根據劉少奇的批復,再次宣佈華中軍區“以粟裕為司令,張鼎丞為副司令”。在執行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做出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過程中,華中局和陳毅提出新四除三師全部調往東北以外,其餘都部分抽調去山東或東北。這樣,不管是調往山東、東北的部隊,還是留在華中的部隊,都將打破各部原有的完整建制。粟裕認為,這不利於部隊的建設和作戰,而應盡可能保留主力部隊的原有建制,以保持傳統的作風和戰鬥力。
因此,他多次向陳毅和華東局(華中局改稱)建議,但沒有得到同意。粟裕再次直接向中共中央陳述自己的意見。劉少奇出於對粟裕的信任,從諫如流,支持粟裕的意見,他為中共中央起草回電說,“其(粟裕)提議是有理由的”,“各師建制應盡可能不分割”
1948年5月,毛澤東調離陳毅,讓粟裕接任其職,擔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粟裕堅持謙讓後,改任代司令員兼代政委)。這一決策的運籌過程,除瞭戰局需要與毛澤東的信任外,劉少奇的及建言,也起瞭很大的作用。中共建政後,劉少奇雖然短時間兼任過軍委副主席,但主要工作在地方,不分管軍隊的具體事務,不久又相繼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傢主席,因此與從未脫下軍裝的粟裕交往不多,但他並未忘記這位老部下。
1955年全軍授銜,在粟裕早已提出辭帥並獲毛澤東批準後的9月9日,負責決定元帥人選的中共中央書記處(即後來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員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召開會議,有關元帥軍銜授予問題成為議題之一。兩天後的晚上,中央書記處又召開會議,再次專門討論元帥軍銜授予問題。會上,劉少奇提出對陳毅授銜元帥的異議。此前的1954年9月,陳毅被任命國務院副總理,分工為常務副總理,兼管科學院、政法、文化,並“準備做外交工作”。1955年5月,國務院再次分工,確定陳毅分管第一、第二辦公室、民族事務和科學、衛生工作。按周恩來、劉少奇、鄧平因工作重心在地方而不授銜的標準,陳毅顯然也可以不授銜。
而如果陳毅不授銜,那麼南方紅軍遊擊隊、新四軍以及華東野戰軍(三野)必然要有一位其他代表授銜元帥,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粟裕將再次成為當然人選。顯然,劉少奇在給粟裕爭取授銜元帥的最後機會。
但這兩次元帥人選最後確定的會議,中央書記處五大書記之一的周恩來均因正在北戴河療養而未參加,當中央書記處委托中央辦公廳主任征求他的意見時,周恩來主張給陳毅授元帥銜。據《周恩來年譜》記載:“1955年9月11日,周(恩來)致函,主張給陳毅授帥,認為給陳(毅)授帥,對陳(毅)現在和將來的工作都沒什麼影響。”因為周恩來的堅持,劉少奇的異議未被書記處通過,粟裕也因此與軍人的最高榮譽——元帥軍銜再次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