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三國是怎麼滅亡的 魏蜀吳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2016-08-13 14:25:24

  三國是上承東漢下連西晉的一段特殊歷史時期。魏、蜀、吳三個政權在鼎立瞭幾十年後,相繼被司馬氏族給滅掉瞭。那麼,魏蜀吳三國是怎麼滅亡的呢?魏蜀吳滅亡的原因是什麼?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魏蜀吳三國滅亡的背景

  東漢末年,漢室皇權旁落,地方勢力割據嚴重。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冬,曹操之子曹丕篡漢稱帝,建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 ,標志著三國正式開始。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劉備以延續漢朝、興復漢室之名義,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季漢”。公元229年,被曹丕封為吳王的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 史稱“東吳”。後又遷都建業,自此三國正式鼎立。三國鼎立後,諸葛亮多次征戰討伐魏、吳兩國,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正始十年(249年),曹魏重臣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控制瞭大權。

  魏蜀吳三國滅亡的過程

  炎興元年(263年),司馬昭派鐘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征蜀漢,與蜀漢大將軍薑維發生拉鋸戰,鐘會被擋於劍閣,鄧艾避開薑維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 ,進逼成都,劉禪投降,蜀漢滅亡。泰始元年(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迫曹魏皇帝曹奐禪讓而稱帝 ,建立晉朝,史稱西晉,仍定都洛陽。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孫皓投降,東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

  魏國滅亡的原因

  曹操雖統一瞭北方,又“挾天子令諸侯”,為後來魏國的強大奠定瞭基礎。但魏之滅亡也是源於曹操的。首先是曹操不能以民為貴。在曹操的思想觀念裡,一直認為“君重民輕”, “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 。而一個不愛重民力的人是很難得到人們的擁戴的。其次是曹操多疑,忌賢妒能,重武輕文。他十分愛慕像關羽、趙雲這樣的武將,但卻殺許攸、斬楊修,使魏國無出謀劃策之人,以致在蜀軍進犯時,不得不起用像司馬懿、司馬昭這樣的野心傢。司馬氏父子在滅蜀的過程中勢力不斷壯大,再加上曹操的兒子曹丕也大加重用司馬一族,導致司馬一族最終滅掉瞭魏國。

  蜀國滅亡的原因

  劉備死後,蜀國的人才已經相當緊缺,除薑維外,已經沒有瞭能統率大軍的全才。本來按照劉備的遺囑,諸葛亮是可以自立為王的,但他卻沒有這麼做,並且還未能及時而有效地規勸劉禪任用賢能之人。關羽丟失瞭荊州之後,蜀漢失去瞭大量的人口、土地及糧食補給。最要命的是蜀漢失去瞭從江陵攻襄陽到宛城的北伐路線,這一條道十分平坦,利於運糧,運兵,比諸葛亮北伐的秦嶺一線好出兵得多。既然荊州這麼重要,劉備當然要奪回來瞭,但不幸的是蜀漢大軍被陸遜敗於夷陵,元氣大傷,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國傢。這也就導致瞭蜀國成為西晉滅亡的第一個國傢。

  吳國滅亡的原因

  赤壁之戰後,孫權不顧眼下抗曹大計,強奪荊州,殺死關羽,致使劉備惱羞成怒,興兵伐吳,吳蜀聯盟破裂,造成兩國元氣大傷,給魏國一個可乘之機。魏國是最強大的,吳,蜀是弱小的,兩國齊心協力對抗還有的一拼。但吳蜀兩國的聯盟破裂後就難以抵禦魏國瞭。蜀漢滅亡後,吳國就孤立瞭,魏國(晉國)因此就能夠集中兵力對付吳,這樣一來吳國就隻有滅亡。可以說,呂蒙奪荊州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壯大瞭吳國,但也使得蜀國滅亡,蜀國已滅,吳國也是唇亡齒寒跟著滅亡瞭。

  以上就是三國滅亡之原因的有關介紹,本內容源自中國(www.lishi.com)原創文章,如有轉載,請說明出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