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揭秘:為什麼統一中國不是楚國?

2016-08-13 14:29:14

  楚國為什麼不能統一中國?

  楚國的優勢確實曾經很多,以至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果然,始皇建立的秦朝是被楚霸王項羽所滅。可是,項羽又被秦漢之地的劉邦所滅。為什麼?你看,自高自大,不把劉邦放在眼裡,這些缺點在生長於楚的項羽身上也體現得多麼明顯。秦憑什麼擊敗楚?無疑要追溯到“商鞅變法”。可是,這“變法”並不是商鞅的發明。商鞅的智慧從哪裡來?

  春秋時齊國發生的改革可以追溯到西周末開始用鐵。鐵耕促進瞭井田外“私田”的開發 。春秋“井田制”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是國有制。管仲搞“相地而率征”,即按土地征稅。承認瞭私田,就在井田制以外別開瞭一條新路。

  所以,在我看來,齊國的變革不隻是“中國意義”,而是人類從奴隸制時代向封建制時代變遷的發端。進入戰國,魏文侯用李悝厲行改革,李悝作《法經》列《盜法》為開篇 ,這表明伴隨著私有財產的增多盜賊也增多。李悝用國法來保護民間私有財產,成為法傢始祖。魏文侯還用吳起為將。文侯去世,吳起受同 芟荼懷分 ,離魏奔楚,於是有瞭吳起在楚的改革。

  吳起死後二十五年,商鞅才從魏入秦。對秦國來說,商鞅完全是外國人。此時秦國生產力與政治制度都落後,從統治者、士大夫到老百姓,頭腦中都還沒有產生出商鞅帶到秦 國來的革新思想。秦孝公的英明,在於他相信商鞅帶來的變法舉措就是曾經使魏和楚強大的法寶,於是下決心用這個外國人推行變法。商鞅由此轟轟烈烈地“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與此相呼應的舉措包括:以“軍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祿制”,按殺敵人數來 途艉屯戀 。這辦法在商鞅去世後仍被繼承下來,極大地調動瞭作戰的積極性。秦國被六國稱為虎狼之國,秦兵作戰總在得勝時將敵人的頭顱割下來系掛在腰間,並繼續沖鋒。那頭顱實在是他們不能丟棄的,用今天的話說,那是他們的計件工資,他們要用那頭顱去分領土地。

  這時,秦國最銳利的並不是它的軍隊,而是它的政治制度。在秦的制度下,六國的土地已不是它的戰爭對象,而是它可以利用的巨大資源。六國的奴隸也會加入到秦軍中去作戰,以便立功分土地。如此還有誰能擋得住呢?隨著戰爭的勝利推進,秦將六國尚存的“井田”也化為私田。秦滅六國非以武力勝,實在是以政治經濟制度勝。春秋戰國近五百五十年,生生滅滅多少事,似乎就做一件事,把井田制徹底轉變為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國大一統的時代就到來瞭。

  楚國的失敗是從變法夭折開始的,秦的崛起則告訴我們,一個落後的國傢,可以通過革舊制解放生產力獲得經濟發展,並通過堅持不懈的深化改革後來居上。

  以上是關於楚國無法統一中國的詳情,如你想瞭解更多信息,敬請關註中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