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29:53
太監是我國古代社會中頗為特殊的一群體。因為太監是皇帝身邊的近侍,太監專權的事例頻頻發生。所以,很多君主為此制定瞭一系列的太監管理制度,而要說成效最好的,當屬清朝的太監制度。那麼,清朝太監制度為何能有效防止其亂政呢?
太監制度的由來
太監是指古代被閹割生殖器後失去性能力,專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員,又稱寺人、閹(奄)人、內監等。太監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因為宮女大多身體瘦弱,沒有什麼力氣,要管理好內宮經常需要身強力壯的男性,但為瞭防止送進宮的男性與宮內的妃子、宮女私通,危及皇傢血脈純正,就確立瞭一種將送進宮的男性閹割生殖器,使其失去性能力的制度,也就是太監制度。
太監專權的事件頻發
送進宮的這些太監中也有一些本事大、對國傢作出過大貢獻的人,例如東漢發明造紙的蔡倫和明朝下西洋的鄭和就都是太監。清朝關心國傢大事不顧個人安危的寇連才也是太監。不過這種人確實太少瞭。內監為患倒是不少。
歷史上太監為患最嚴重的,秦朝就有趙高,他殺皇長子扶蘇、丞相李斯,自為丞相,然後又逼二世自殺。唐朝宦官專權,加劇瞭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永貞革新流產,參與革新人員全部遭殃。後來的甘露之變,大批朝臣被殺。明朝太監為患就更觸目驚心。永樂年間重用太監,後來太監發展到十萬。明朝讓他們逐步掌握朝政,甚至享有批紅權。他們居內閣之上,導致政治腐敗,加快瞭明朝的崩潰。
清朝的太監制度
對於清朝的太監制度一言以蔽之:就是前緊後松。清軍入關後順治朝才開始引入內監:“依明宮寢舊制,裁定員額,數止千餘。”鑒於歷史上內監為患的教訓,順治帝用內監,但對他們警惕性很高,一開始就進行嚴格限制。
引入太監有人數限制
在順治時期,宮內的太監數量要求嚴苛,雖剛開始是遵循明朝舊制,引用太監一千餘人,但順治在世時就開始減少內監數目,到康熙時下降到七百。雍正時忽又增加到2400多人,最多時達3000多名。
對太監的權限限制
不僅如此,清朝的皇帝對太監的權限也是加強瞭限制。順治十年(1653)諭: 唐虞夏商,未用寺人。至周僅具其職,司閽闥灑掃給令而已。秦漢以來,始假事權,加之爵祿。典兵幹政,貽禍後代。小忠小信,固結主心;大憝大奸,潛持國柄。宮廷邃密,深居燕間。淆是非以溷賢奸,刺喜怒而張威福。變多中發,權乃下移。歷覽覆車,可為鑒戒。朕酌古準今,量為設置。級不過四品,非差遣不許擅出皇城。外官有與交結者,發覺一並論死。
順治十二年,皇帝在交泰殿特立鐵牌,告誡內監不許幹預政事,竊權納賄,交結官員,越分奏事,否則凌遲處死。他還規定內監不得廷賜臣宴時沿明制入班行禮。然而他有疏忽之處:聽信內監吳良輔的慫恿設立十三衙門:司禮監、禦用監、禦馬監、內官監、尚衣監、尚膳監、尚寶監、司設監、尚方監、惜薪監、鐘鼓監、兵仗監、織補染監。十三衙門以宦官為主管,營私舞弊。順治臨死時曾為之後悔。康熙即位後立即撤銷瞭十三衙門,並殺吳良輔。
乾隆帝為瞭讓自己和他人警惕太監的危害,以秦、趙、高三字為太監之姓。三字組合就是“秦趙高”。此外他又對太監定瞭11條處分條例。此外,乾隆也鼓勵大臣嚴格管理太監。乾隆朝,巡檢張若瀛杖責不法太監,乾隆帝給他升瞭7級。
清廷對太監的處罰
清朝對犯罪太監的處罰方式,有的遣送到 吉林打牲烏拉為奴,有的遣送到黑龍江給官民為奴,有的罰款46個月的薪金。他們每月薪金是48兩。更有甚者會被處以酷刑和死刑。
清朝後期對太監的管理
清朝後期對內監的管理就比較松懈,特別是慈禧太後寵信他們。內監曹進喜歷事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在宮中很得意。外省督撫乃至諸王、貝勒逢年過節都要給他送禮。同治、光緒時,慈禧太後寵任內監,讓安德海到南方置辦龍衣。她對總領內監李蓮英更是放縱,以致使他權傾一時。
盡管後期對內監的管理比較松懈,但整個來說,相對於明朝來說管理為嚴。內監在清朝沒出大亂子。 也正是因為清朝的太監管理制度趨近完善,且遵循一定的管理方式,清朝才沒有出現太監亂政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