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31:34
在新版的《三國演義》中,編劇們對袁紹手下四大謀士的最後結局有的一筆掠過,有的語焉不詳,都交代的不清楚。經常看《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是認為袁紹手下有四大謀士,田豐、許攸、審配和逢紀,這主要是從曹操手下中的第一謀士荀彧傳出的話,在官渡之戰前,荀彧曾對曹操說過這樣一番話:“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荀彧善於觀察,一眼即中,基本將這幾個人的結局都一一言中。
那麼在歷史上袁紹手下這四位謀士究竟是怎麼死的呢?下面就來說說這幾位謀士的結局都是怎麼樣的?
田豐是怎麼冤死的?
田豐,史書中有明文記載,他博覽群書,知識淵博,謀略過人,但是為人太過剛正不阿,清高自傲,不善與人相處。田豐和其他的謀士不同。他跟袁紹的關系就好比如諸葛亮與劉備,他是在袁紹入主冀州之後,久仰大名親自厚禮清楚山的。所以田豐在出山的時候就好比太公、張良般的的帝師之位。
田豐的主要功績就是為袁紹擊敗瞭另一個軍閥公孫瓚。作為三國初期就被掃平的諸侯,公孫瓚的勢力其實不可小覷,因為公孫瓚割據的幽州處於邊陲之地,需要常常與一些少數民族作戰,因此手底下的騎兵戰鬥力十分強大。到瞭後來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傾朝野,其實這一計謀是田豐最早向袁紹建議的,可惜袁紹目光短淺,錯失瞭良機。田豐勸袁紹趁曹操東征劉備的時候去襲取許都,可是袁紹此人太過兒女情長,註定無法成就大業。最後官渡戰前,田豐勸阻袁紹不能出兵,應當修身養兵,可袁紹非但不聽勸告,還將田豐以擾亂軍心的罪名關進大牢。
之後袁紹兵敗,有人對田豐說,這次主公輸瞭,那麼大人你一定會重新得到重用的。但是田豐卻說:“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果不其然,袁紹兵敗回來後,聽信逢紀讒言,立刻處死瞭田豐。即使是天縱英才,智計絕倫,也抵不過一句“生不逢其時,生不逢其世,生不逢其人”。
許攸是怎麼找死的?
許攸,雖然也是袁紹麾下的謀士,但此人有才無德,貪得無厭,素有膽氣。荀彧對許攸的評價是貪而不治,算是說到點上瞭。許攸年輕是,曾經與冀州刺史王芬合謀廢除獻帝未果,可見其膽色過人。在袁紹和曹操的最後一次官渡交戰的時候,極力主戰許攸慫恿袁紹殺瞭田豐,田豐遺言中說許攸幼時和曹操是同學,必定會投曹操。加上一邊郭圖背後提醒袁紹許攸之子貪污糧草的事情,袁紹大怒,要制許攸之罪。於是許攸連夜投奔曹操,向曹操獻計火燒袁紹的糧草,奪瞭大營,大敗袁紹。由此可看出許攸此人在道德問題上是存有污點的,是個不折不扣的流氓才子真小人。在大軍進駐冀州的時候,許攸在得意忘形間狂言,直呼曹操小名和幼時醜事,居功自傲,終於讓曹操假借許褚之後給殺瞭。
審配是怎麼戰死的?
與許攸相比,袁紹手下另一位謀士就顯得非常有節氣,生是袁傢人,死是袁傢魂。據史書上記載,審配此人正直剛烈,忠心為主。審配在袁紹收復冀州之後就將其收為己用,視為心腹,深受信任。在平定河北之後力勸袁紹向曹操發兵,袁紹按其計率領十萬精兵進攻許昌,審配和田豐在政治上一直是競爭對手,意見大相徑庭。荀彧曾經對其評價專而無謀,意思就是說審配此人志向是很遠大,但才疏學淺,而且過於專權。審配在查到許攸之子貪贓枉法後,便將許攸的傢人收押與獄中,很是不給同為謀士的許攸面子,也正因如此,許攸一直深深怨恨於審配,導致瞭許攸的叛變,袁紹在官渡之戰大敗曹操,此為不智。袁紹死後,審配和逢紀欲擁立袁尚為嗣,從而導致袁氏內亂,終被曹操所滅,此為不明之舉。所幸審配此人一直對袁紹忠心耿耿,戰敗被擒後,面北視君而死,名節尚存。
逢紀是怎麼玩死?
逢紀在袁紹收復冀州之後,袁紹給瞭他一個大大的果實,領冀州牧。官渡之戰是袁紹把逢紀帶在身邊,頗為重用。逢紀此人喜好玩弄權術,與袁紹手底下的其他幾位謀士相處的都不是很愉快。先是與審配不合,又使陰謀手段陷害田豐至死,後來深知自己與袁紹長子袁譚有嫌隙,便開始在政治上尋求盟友,選擇瞭審配。在官渡戰後,審配二子被曹操俘虜,袁紹懷疑審配時逢紀極力為其開脫。此後二人結為同盟,互幫互利。在袁紹死後擁立袁尚為主,導致袁氏內亂,四分五裂。最後終因幹涉袁氏立嗣的私事引火上身,被袁譚怒而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