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4:36:03
淮海戰爭國民黨的失敗,根深蒂固的原因取決於內部的矛盾。而蔣介石和白崇禧桂系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猜忌與沖突。戰爭爆發更是讓兩人在戰略上產生分歧,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兩存在矛盾無法解決,下面中國小編將為大傢述說這其中的原因。
白崇禧不辭而別
蔣介石和桂系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根深蒂固,但隨著時局的變化時激時緩。抗日戰爭時期,桂系堅定的抗戰立場及其在正面戰場的突出表現,使其在國民黨內乃致全國都贏得瞭較高聲譽。在與共同的民族敵人生死博鬥的八年抗戰中,蔣桂兩軍都以抗戰大局為重,雙方基本上沒有發生沖突。抗戰勝利後,由於李宗仁競選副總統,蔣介石與桂系之間的矛盾重新爆發起來。
1948年5月,李宗仁當選副總統一個月後,蔣介石為瞭報復白崇禧,也為瞭防止桂系在南京對他構成威脅,就借改組內閣之名,免掉瞭白崇禧的國防部長一職,由親信何應欽出任國防部長。將白崇禧調到武漢,出任武漢剿總總司令,由於怕白崇禧擁兵自重,蔣介石特意把同處黃淮平原的國民黨軍隊分成武漢剿總和徐州剿總兩個互不統屬的作戰單位,並委任親信劉峙出任更為重要的徐州的剿總總司令,以便分散和牽制白崇禧的兵權。同時,蔣介石還任命程潛為胡南省主席,駐守長沙,就近制衡白崇禧。此外,他還把歸武漢剿總管轄的黃維兵團和宋希濂兵團牢牢控制在自己手裡,利用這些嫡系部隊監視白崇禧的一舉一動,並嚴禁白崇禧在華中組織民兵,甚至把武漢外圍地區也劃歸徐州剿總。
武漢和徐州這兩個剿總,同處黃淮平原,在戰略上本應隻屬於一個作戰單位。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時候,白崇禧就提出華中隻設一個戰區,由他統一指揮武漢和徐州方面的兩支大軍。但蔣介石怕白崇禧擁兵自重,難以控制,沒有答應。
1848年4月前後,面對中原地區的不利形勢,為加強兩支軍隊間的協調配合,剛剛當上副總統的李宗仁再次提議由白崇禧統一指揮武漢和徐州的軍隊。但蔣介石考慮再三,最後竟派“常敗將軍”劉峙出任徐州剿總總司令。國民黨內議論紛紛,有人說瞭一個笑話:徐州是南京的大門,應派一員虎將把守;不派一虎,也應該派一隻狗看門;今派一隻豬,看來大門守不住瞭。
果不其然,劉峙才當瞭半年的總司令,在中共軍隊的猛烈攻勢下,劉峙連吃敗仗。顧祝同擔心劉峙頂不住,於是,又提出由白崇禧統一指揮,並向蔣介石說明:等會戰結束後,武漢剿總和徐州剿總仍然分開。蔣介石最後同意瞭。
當時蔣介石想在蚌埠設立一個國防部指揮所,由白崇禧任主任,統一指揮對華野、中野的聯合作戰。因為蔣介石也知道劉峙靠不住。徐州兵力隻能勉強對付華東野戰軍,如果華野和中野合力進攻徐州,則兵力明顯不足,那時非調武漢剿總部隊不可,要調動武漢部隊又非白崇禧指揮不可。
白崇禧變卦
蔣介石好不容易同意瞭由白崇禧統一指揮武漢和徐州的國民黨軍隊,可白崇禧又變卦瞭。他知道蔣介石隻是利用他而已,他和劉鄧大軍多次交手,深知他們的厲害。這無疑是一塊硬骨頭。如果勝瞭,那是蔣介石自己的功勞;如果敗瞭,就是他白崇禧的罪過。蔣介石就有借口對他進行軍法處置。
白崇禧研究瞭一下淮海戰場的形勢。當時劉峙把徐州戰場的部隊在隴海線和津浦線擺成”死十字“姿態,而黃伯韜等部隊更是一條首尾不能相連的”長蛇“。而中共東野和中野已經在前面集結瞭優勢兵力,隨時都可以發動進攻,重新部署已經來不及瞭。白崇禧認為國民黨軍的敗勢已不可避免,到蚌埠必定兇多吉少。加上當時武漢方面也很吃緊,於是白崇禧堅決不肯出任兩個剿總的總指揮。
從當時的戰局來說,不是白崇禧不想指揮淮海戰場,而是他確實看出國民黨軍隊敗局已定,即使他去指揮也無濟於事。在淮海戰役決戰前夕,白崇禧調動張琻、黃維的兩個兵團20多萬人在豫西南、鄂北地區和劉伯承的部隊周旋,企圖進攻鄂西解放區。劉鄧大軍一部乘墟南下繞攻應山,威脅白崇禧的後方大動脈平漢路。白崇禧被迫將張琻和黃維兵團調往應山,準備在新野、鄧縣一帶合圍劉伯承南下的部隊。但中共軍隊有如泥鰍一般,一晝夜急退200裡,避開瞭白崇禧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