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秘聞:蔣中正誤判葬送中央軍精銳

2016-08-13 14:35:26

  若要說淞滬會戰中方為何會失敗,那就要從從中方統帥部誤判軍情而說起瞭,據記載,在金山衛戰役中,中國一方因為錯判日軍的登陸情況,葬送瞭中國的精銳部隊,從而導致整個戰局失利,終至失敗,據悉,此次情報的誤判皆因蔣介石而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據記載,日本當時駐屯華北的軍隊,僅為混成第四旅團6000人,而駐守冀察平津地區的宋哲元第二十九軍,連同地方保安部隊,總兵力約10萬。而這些正是因此蔣介石估計日本在華北兵力太過薄弱,不是挑起事端開戰的好時機,因此七七事變應該僅僅是恫嚇訛詐,當不至有計劃借機對華開戰。

  自認為摸到瞭日本底牌的蔣介石計劃對此加以利用,反將一軍。長期以來,蔣介石都對導致中央軍勢力退出河北平津地區的何梅協定感到不滿,他想到的辦法正是利用這一機會使中央軍重回河北地區。

  因此,既是為表明中國政府的強硬態度,也是為中央軍重回河北制造理由,蔣在事變發生後,幾乎馬上就下令孫連仲、龐炳勛、高桂滋及中央軍李仙洲的第二十一、關麟征的第二十五等6個師的部隊動員並北上。

  但事實上,蔣介石一開始就想錯瞭。

  當時東京的陸軍中央部門(陸軍省、參謀本部),對於如何處理這一事變,產生瞭分歧,隨後形成瞭所謂的“擴大派”與“不擴大派”:前者以杉山元陸相和梅津美次郎次官為中心,又稱“樂觀派”或“強硬派”,主張“對華一擊”,一舉打開華北政策的僵局;後者則以參謀本部第一部長石原莞爾為中心,又稱“慎重派”或“溫和派”,主張專註於對蘇戰備,盡量避免與中國交戰。

  日本人面對這一突發事件也意見分歧瞭,但很快日本方面就統一瞭認識。

  7月11日近衛首相召開瞭“五相會議”,主要討論瞭杉山陸相的派兵華北的提案,獲得瞭一致同意。下午2時開始召開的“閣議”,最終同意瞭陸軍方面的提案,決定瞭日本政府處理事變的根本方針以及華北派兵及其相關預算的處理;與會閣僚還一致贊同要“舉國一致、處理事變”。下午4時,近衛首相將上述決定上奏昭和天皇,獲得瞭裁可。此後,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相繼向天皇上奏瞭派兵華北及海軍用兵的問題,也獲準行。下午17時30分,日本政府發表聲明,將此次事件稱為“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錯誤處理方針影響淞滬會戰

  日本軍、政各方於11日下午,迅速作出瞭一系列的部署。參謀本部命令關東軍司令官派一部兵力赴華北、命令駐朝鮮的第二十師團速往華北,以上部北以後,隸屬於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的指揮;命香月清司接替病危的田代皖一郎(不久病故),就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官。參謀本部還與軍令部成瞭《關於華北作戰的陸、海軍協定》,規定除瞭努力確保平津地區的作戰區域以外,在不得已的場合,為保護上海、青島附近的僑民,可以派兵。

  政府決定派兵華北之後,日本軍部迅速制定處理“華北事變”的方針。晚8時決定瞭《處理華北事變方針》,並由參謀總長及陸相聯名上奏天皇裁可。該方針的主要內容有:

  1,“陸軍今後繼續堅持不擴大局面、現地解決的方針,極力避免可能陷人全面戰爭的行動”。

  2,“如果中方無視現行的解決條件,並不表示出加以實施的誠意,或者南京政府派中央軍北上、企圖發動進攻,此時,我方應斷然下定決心”。

  “八一三”抗戰爆發時,蔣介石雖然批準京滬警備司令官張治中“先發制敵”的建議,下令對上海日本駐軍進行圍殲,但他並無一個在淞滬地區舉行一場大戰役的計劃,也未組建一個足以適應指揮一場大戰役的領率機關。他的策略可以說是走一步看一步,作戰指導方針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

  當時,作為最高統帥部的大本營,在8月20日正式頒發的全國抗戰指導計劃中,明確規定全國作戰的主戰場在華北,而不是在華東的上海。在《國軍戰爭指導方案》、《國軍作戰指導計劃》以及《第三戰區作戰指導計劃》等文件中,正式規定:全國“主戰場之正面在第一戰區,主戰場之側背在第二戰區”。

  在這稍前,何應欽代表軍委會於8月7日向國防最高會議所作的“中央之軍事準備”的報告中,宣佈全軍部署的重心是在華北。其中指出:“全國軍隊列入抗戰序列者約一百個師,預備軍約八十個師,……依照序列,使用於河北省,共約五十師”。全國的武器彈藥,“依作戰之要求,分設彈藥總庫若幹及分庫若幹,約計在長江及黃河以北,屯積三分之二,江南屯積三分之一”。“至中央空軍,亦已全部準備出動……以太原為根據地。”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