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東軍覆滅:蘇聯出兵東北的驚天內幕

2016-08-13 14:44:23

1945年,蘇聯出兵150萬到中國東北,準備向日本關東軍發動忽然襲擊。這次出兵大多人認為是蘇聯為瞭幫助中國解放東北,但是深究蘇聯能動用這麼龐大的軍隊幫助我們,肯定有什麼企圖。所以下面中國小編帶大傢去瞭解下蘇聯出兵東北的驚天內幕。

蘇聯出兵東北是什麼目的?
早在1945年2月4日雅爾塔會議的時候,中華民國正接受瞭豫湘桂會戰的慘敗,損失兵力30多萬和相當的領土。
美國對中國的情況表示不滿,雖然美國人也知道,他在長達一年的時間內,給中國的軍事援助大約隻能維持二個師。
但是美國人認為,中國已經在7年的抗戰中消耗瞭大部分實力,無力對日本進行全面反攻。
此時日本將中國大陸地區後方(主要是八路軍所在華北地區,部分華中的地區)的很多甲種師團抽調到太平洋戰場,以國內最差的丁級師團來對付華北的八路軍,以乙級師團對付國軍。
美國由此認為,國共雙方為瞭保存實力,最多還是牽制日本在華的120萬軍隊,但是不會對日本進行戰略反擊。
如果這樣,美國無法在短期內擊潰日本。
此時美國人決定應該以美國人的利益為重,他們主動找到蘇聯,以讓出外蒙古,東北特權和旅順港口為代價希望蘇聯在遠東出兵。
斯大林當然是同意的,當時納粹德國已經瀕臨崩潰。後期蘇聯為瞭獲得將來在歐洲的優勢,不惜出動全部主力圍攻柏林(盟軍應該畏懼攻打柏林會損失慘重,讓給蘇聯去做)。
蘇聯人自然不會在乎人命,他們以30萬左右的重大傷亡,一舉攻打下柏林。
而蘇聯盯著東北已經是幾百年的事情瞭,現在有出兵的機會,他自然是不會放棄,雙方簽訂雅爾塔協議。
《雅爾塔協定》主要內容如下: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的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

其條件為: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中國承認外蒙古獨立)。
2、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的權益須予恢復,即:
a)薩哈林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庫葉島劃給蘇聯)
b)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予恢復;(旅大港口租界給蘇聯)
C)對溝通大連與外界聯系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中蘇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特權)
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蔣介石得知雅爾塔協議以後大驚,這種條款基本等於恢復瞭沙俄時代在東北的特權。蘇聯比起沙俄來絲毫不手軟。
蔣介石沒想到美國人如此無恥,為瞭自己盡快結束戰爭,不惜出賣自己的盟友。
當時中國在1942年之前獨立對抗日本,已經傷亡200多萬人。從1942到1944年,美國給予中國的援助還不到給英蘇的幾十分之一,而又強迫中國拿出最精銳的三個軍去緬甸參戰,結果損失掉瞭大半。 到瞭此時,美國人居然落井下石,蔣介石也沒有什麼可以說得。
當時美國人指望不上,蔣介石也知道無力阻擋蘇聯出兵東北(蘇聯又一百萬大軍,相當一部分是裝甲部隊,80萬日本關東軍尚且不是對手,中國如何抵擋),又怕蘇聯占領東北以後把地盤和關東軍裝備交給中共,所以被迫派出兒子蔣經國和斯大林面談。
要知道,當時的東北非同小可,是中國最為發達的工業基地和農業基地。在東北的投資額猛增,日本在華投資72%投在瞭東北。不到六年東北地區工業產值就增長瞭4。6倍。1937年東北地區的鐵、銅、鋼產量占全中國的90%。發電量、煤的產量等占全中國的40%—50%。許多重工業產品產量居全國首位。在東北的日本公司有六千餘傢,資本總額56億美元。東北工業總產值1943年比1937年又增長瞭2。2倍。東北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富裕的地區。滿洲的首都新京(今長春)比當時全世界文明的國際大上海還富裕。

日本占領東北以後,已經把東北當作中國自己的領土,經過14年苦心經營和大量的投資(甚至超過本土投資),把東北建立成一個工業化基地,尤其是其軍工生產能力,成為亞洲第二的地區。
當時的東北地區GDP占全國地區GDP的四分之一。經過日本十幾年的經營電力、產煤、鐵等重工業都是全國最高的地區。東北雄居全國重工業基地之冠,鋼鐵產量占全國的,煤產量60%,發電量占40%。擁有全國最大的兵工廠,是最大的產糧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