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為何征服不瞭日本越南

2016-08-13 14:46:34

蒙古鐵騎是由成吉思汗創立的一隻非常獨特的軍隊,蒙古鐵騎殺敵無數,但最終卻沒能拿下日本、越南等國,那麼您知道蒙古鐵騎為何征服不瞭日本、越南這些國傢嗎?導致蒙古鐵騎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呢?跟著中國小編一起往下看吧!

  蒙古鐵騎為何征服不瞭日本、越南等國?

  據史書記載,崖山海戰,十萬民眾隨宋末帝投海自盡。 南宋鼎盛時,全國總人口八千餘萬、迫近一億大關。在被蒙古人進來時,這個龐大族群在被描述為任人切剁的“土豆”,全國各處都有張弘范(跟隨蒙古軍隊滅宋的漢人帶路黨)。

  而另一方面,在這場東方歷史“華夷之變”中,中國的一些“東洋鄰國”卻未被“殃及魚池”,甚至有著不俗的表現。

  13世紀下半葉,蒙古大軍在平定中國之後,對日本發動過兩次征服戰役。 第一次交戰是在公元1274年。進攻日本的蒙古遠征軍共兩萬五千人,面對第一次“蒙古遠征軍來襲”,日本舉國參戰,武士和民兵都投入戰爭中,慘烈的戰鬥進行瞭二十多天。擅長騎射的蒙古兵在擅長肉搏戰的日本人面前遭到重創, 頑強的日本民兵成功地阻止瞭蒙古軍的推進。由武士組成的日本重騎兵隊尤為英勇,他們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著箭雨列陣沖擊敵人,與敵軍貼身近戰,使蒙古人的弓箭優勢失效。蒙古軍折損大半後無力繼續守住陣地,隻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鮮的路上,蒙古的艦隊遭風暴襲擊。

  第一次伐日雖然失敗,但是忽必烈不肯輕易罷休,尤其完全征服瞭中國、得到東方最富饒的大陸後,不免得隴望蜀、再起盜心,於是對日本發動第二次海戰。此戰忽必烈投入的參戰人員是第一次戰的十倍,但是依然沒有撈到半點便宜,最後再次被夥同“神風”的日本武士和民兵打敗。

  兩次伐日皆北,蒙古人在東洋第一次遇到瞭勇氣不遜於自己的對手。遭到13世紀世界最強大的軍團侵襲,但日本卻沒有像宋中國那樣一敗塗地,而是最終擊潰瞭侵略者。除瞭地理優勢外,同仇敵愾不出叛將、全民皆兵鐵血抗敵也是要因之一。相似的情況在越南也曾呈現。

  在征服歐亞大陸過程中,蒙古軍三度征伐安南,1258年初元朝大將兀良哈臺一度攻陷安南都城升龍(河內),1285年脫歡再占升龍。但是,越南人在陳朝宗室、“興道大王”陳國峻的帶領下,奮起反抗,他們人人手臂上刺著“殺韃”二字,奪回升龍。隨即全境反攻,殺退來犯之敵。

  忽必烈大怒,此時他正在組織戰船進攻日本,遭遇“神風”。蒙古軍不敗神話竟然被島國日本、小小越南打破,於是他停止進攻日本,再派脫歡率10萬大軍攻安南。陳國峻以“遊擊戰”切斷元軍的水路補給,利用漲潮而進攻,退潮則退走,並實施“木樁戰術”創造瞭以弱敵強、以小勝大的戰爭奇跡——俘獲元軍400餘艘戰船,生擒主將烏馬兒。
  蒙古鐵騎橫掃歐亞

  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中國大陸和莫斯科公國都被蒙古帝國吞並。然而,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卻在小小越南吃瞭敗仗。忽必烈死後,蒙古大軍再也沒敢侵略安南。

  同一地域,相近文化,卻沒有促成完全一樣的抗戰結果,這是為什麼?

  在古代,越南比日本與中國的關系還要近——或為中國的藩屬國,或為中國一部分。兩國的文化有不少大同小異之處,越南的主體文化也受到儒傢文化的深深影響。然而,同一地域,相近文化,卻沒有促成完全一樣的民風。縱觀歷史上兩國民間的表現,越南、日本民風明顯比中國彪悍。
  日本、越南等國怎樣保持民族精神?

  眾所周知,推崇“尚德抑武”的儒傢文化是偏軟的。而雖然受到兩千年儒傢文化影響,但日本、越南仍然長期保有“強悍、尚武、富有反抗精神”的民族傳統。那麼,這種民風傳統是怎麼形成和保留的?

  這就與他們的生存環境和獨存的文化背景有關。

  從生存環境而言,日本和越南雖然不是“草原部落”,但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為生存廝殺爭鬥激烈程度不亞於草原部落。

  由於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戰爭頻繁,內外紛爭不斷,這些國傢的歷史烽煙不斷,幾乎就是一部充滿戰爭的歷史,也因此造就不少名垂青史的戰鬥英雄。對於歷史上勇猛善戰的英雄人物,他們特別崇敬。由此形成瞭特有的“武士文化”、“戰鬥文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