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為什麼要打越南

2016-08-13 14:50:07

  鄧小平為何下定決心教訓越南的原因

  當時,實際上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是鄧小平。這是為敢戰且善戰的決策者,以對越南強硬回擊而聞名海內外。鄧小平之所以在那個時段決定對越自衛反擊戰,尤其國內國際背景的,而且發動這場戰爭,中國在國際戰略上會頻繁得分。

  從國內上看

  首先,中國的主流民意是支持對越南發動自衛反擊戰。畢竟越南做人做事都很猖狂,一個不憑借自己的實力而靠蘇聯軍事支撐而狐假虎威的國傢,註定是沒有出路的,而講究忘本且得志便猖狂的國傢,更令人鄙視。更何況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都保持著感恩戴德的優良品質,自然對越南白眼狼心態甚為不齒。越南大肆排華,恩將仇報,自然點燃瞭中國人集體反感的怒火。繼續忍耐下去,則被世人視為中國軟弱。由此觀之,鄧小平畢竟是有作戰經驗的沙場老將瞭,以他的強硬個性,順應民意,決定痛擊越南當局,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兒。

  其次,軍隊太需要實戰鍛煉瞭。坦率地說,筆者個人一直認為,無論何時,一支出色的威武之師,如果僅憑軍事理論武裝頭腦,僅憑軍事演習發揮想像,是遠遠達不到“打得贏、打得起”的實戰檢驗。有道是:“好看不如耐看,耐看不如耐戰”。簡言之,說的好,不如做的好。北洋水師當年敗給日本的悲劇,我們萬萬不可重演。由此推斷,鄧小平認為,中國軍隊在經過文革那段歲月後,完全有必要加以實戰練兵。

  其三,打越南,也是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施加興奮劑。既然當時的軍隊情況當時的並不看好,而改革在中國軍隊尚存在某些小的阻力,為此,敲打越南,是為中國改革制造良好的氛圍。當然,就國內而言,民心向背是作戰的關鍵因素。如果就國際環境而言,鄧小平之所以決定發動的這場戰爭,考慮的因素很全面。

  鄧小平決心教訓越南的原因:從國外上看

  其一,對中美蘇三國關系拿捏得恰到好處。

  當時,中蘇關系持續惡化。中蘇惡化,自然中美友好,這似乎是政治博弈的守恒準則。中蘇全面惡化,自然中美破冰往來,於是中美關系正常化,這實際上結成瞭同盟關系以抗衡蘇聯,美蘇爭霸正酣,所以美國特別需要中國戰略配合。

  最可悲可恨的是越南。它仗著傳統盟友蘇聯的支撐,妄圖獨霸中南半島,還渴望自己的大印度支那聯邦夢成真。而美國剛結束越戰,對越非常厭惡蘇,再加上蘇聯在中朝邊境、我沿海地區的威脅大幅度減輕,美蘇之間的核超級大國的默契,亦降低瞭中蘇之間爆發核大戰的可能。 在1979年摸清蘇聯底牌後,鄧小平繼續以進攻姿態壓迫蘇聯,掌握瞭中蘇較量的主動權。所以,越南的頻繁挑釁註定遭到中國的非和平“教育”。

  其二,當時,惟有中國有能力阻止越南地區沙文主義並打擊越南的囂張氣焰。中國讓柬埔寨再次擺脫越南控制,讓老撾也明白隻有中國有影響力、有實力控制越南獨霸勢頭。鄧小平必然通盤考慮,這對中國戰略部署及地區安全局勢極為重要。

  其三,越南向來處理關系一團糟。表面上,越南好像與誰的關系都很好,其實跟誰都一團糟。越南欠中國的情債太多,用中國的錢武裝軍隊,用中國的大米做作戰“堡壘”,用中國的武器打自己的恩人,別國自然亦有自己的看法。

  更糟糕的是美國等西方陣營非常鄙視它,過去如此,現在可能亦是利用之。越南不知天高地厚,又求助蘇聯。越南本來自己還喝稀米粥,還妄圖稱霸半島。連蘇聯也被拖入這個無底洞,其亞洲擴張野心受到嚴重之遏制。蘇聯每年把數十億美元軍費投入越南,結果,變成的僅僅是一堆堆越南人的白骨!

  越南在國際上一直不以誠待人,自然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夥伴。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隻有蘇聯、古巴與蒙古聲明支援,其它國傢隻是觀望;反觀支持中國的,巴基斯坦、朝鮮、柬埔寨、美國都是真正意義上對蘇聯構成戰略威懾。

  最後,就戰爭本質而言,萬不得已,中國被迫拖垮越南的經濟。越南做事不厚道,接連槍殺中國同胞,求仁得仁,中國必然忍無可忍。想一想,從1950年到1976年,中國給越南的援助總共達200億美元。中國的援越抗美物資,直到1998年,越南還在繼續使用著。200百億美元,放在今天這個數字會是個什麼概念?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