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征服過的國傢:鄭和下西洋最遠到哪裡

2016-08-13 15:07:26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輝煌的壯舉。在很多人眼中猶如哥倫比亞發現新大陸,而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也隻是文化交流。在中國古代文明構成中,海洋文明與農業文明、遊牧文明一樣,亦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中華文化的傳播與外來文明的交往中,海上通道與陸上交通都是主渠道。

與沙漠和草原絲綢之路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興衰一樣,海上絲綢之路因政治形勢的變化也時興時衰。在古代中國,明初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明朝特指中國南海以西的南洋群島、印度洋、波斯灣、北非紅海一帶)無疑是中國海洋文明發展的巔峰,鄭和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傢。

  鄭和下西洋不是簡單、孤立的事件,而是永樂時期文治武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永樂時期,成祖初設內閣、決定遷都北京、編纂《永樂大典》、屢伐元朝殘餘、遣使通西域和派遣鄭和下西洋等一系列舉措,都是影響明代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明朝是當時亞洲乃至世界強國,為瞭彰顯其大國地位和穩定周邊局勢,成祖在繼承洪武時期外交政策的基礎上,遣使四出,“宣德化而柔遠人”,以和平方式竭力構建明朝視野中的世界新秩序。正如《明史·鄭和傳》所言:“當成祖時,銳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貴。西洋則(鄭)和、(王)景弘,西域則李達,迤

  北則海童,而西番則率使侯顯。”鄭和出使時所捧成祖對西洋各國國王和頭目的敕書中言:“爾等隻順天道,恪遵朕言,循禮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攄誠來朝,咸錫皆賞。”(《鄭和傢世資料》)宣德六年(1431年),面對暹羅欺凌滿喇加一事,宣宗遵循永樂時期的做法,責令暹羅國王改正,言:“朕主宰天下,一視同仁,爾能恭事朝廷,屢遣使朝貢,朕用爾嘉。比聞滿喇加國王欲躬來朝,而阻於王國,朕度之必非王意,皆王左右之人不能深思遠慮,阻絕道路,與鄰邦啟釁,斯豈長保富貴之道!王宜恪遵朕命,睦鄰通好,省諭下人,勿肆侵侮,則見王能敬天事大,保國安民,和睦鄰境,以副朕同仁之心。”(《明宣宗實錄》卷76)以上詔令明確反映瞭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和明朝對自身的國際定位。

  從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間,鄭和從蘇州劉傢港出發,七下西洋,其中前六次都在永樂時期。由於寶船靠風力行駛,故每次出航都在冬季東北信風期,返航在夏秋東南信風期。前三次主要在南海、南洋群島和南印度洋一帶。在此基礎上,鄭和在第四、五次下西洋時開辟瞭新的航線,首次到達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東岸、非洲東海岸等地,將下西洋推向高峰。2002年,英國退役海軍軍官加文·孟席斯發表其研究成果,認為鄭和的分遣船隊於1421—1423年間到達美洲,引起世界震驚。當然此論還需進一步嚴密論證。

  鄭和率領的船隊是一支混合船隊,最多的一次為208艘。除最大的“帥船”即寶船外,還有用於護航的戰座船、裝載食物的糧船、載運淡水的水船、運載軍需和裝備的馬船等。每次遠航的人數在27000人左右,有明確的分工和嚴格的管理。主要領導為宦官,有正使太監、副使監丞、少監、內監,其下有掌管文書和負責外國朝貢的舍人;有掌管遠航糧草和各國貢品的戶部郎中;有負責外交禮儀的鴻臚寺序班;有傳播中國文化的教諭和從事翻譯的通事;有通曉天文和海洋氣候的陰陽官生;有精通醫術和營養保健的醫官醫士;有充當禮儀隊和負責防禦的旗校、勇士、力士等武官和軍士;有負責航行、船舶維修的火長、帶管、舵工、水手、班碇手、鐵錨、木艌、搭材等。從中可以看出,鄭和的遠航船隊是一個流動的復雜的特殊組織。

  當然,遠航並非一帆風順。當時東南亞局勢不穩,弱肉強食,有些國傢與明朝為敵;各種反明的海盜勢力橫行海上,所以遠航必須要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除瞭自衛以外,還可用以殲滅海寇,制止內亂。在七次遠航中,鄭和船隊一共動用瞭三次武力。首下西洋時,蘇門答臘島東南部的舊港(也叫三佛齊國)的海盜頭目、廣東人陳祖義企圖劫掠寶船,鄭和得到密報後用計鏟除瞭海盜勢力,生擒瞭陳祖義,帶回國處死。
第三次返航時,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陰謀用重兵劫奪寶船,鄭和發覺後,帶兵攻打空虛的王城,以少勝多,生擒瞭國王,保護瞭船隊。第四次下西洋時,鄭和幫助蘇門答臘的合法國王平定瞭與其爭奪王位的叛亂者,結束瞭蘇門答臘的多年內戰。鄭和以其傑出的軍事才能化險為夷,不辱使命,秋毫無犯,深得西洋各國的歡迎,確保瞭遠航的順利進行,把大明王朝的聲威最大限度地傳播於海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