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二戰文化遺產”?該如何對待二戰文化遺產

2016-08-13 15:21:35

  什麼是二戰文化遺產?在南京大屠殺檔案申請遺產成功之後,進入世界記憶之後,可以說明這段歷史不僅僅是二戰中中國遭受的一小片段苦難,更是可磨滅的印記。那麼二戰文化遺產我們又該如何來對待呢?用什麼心態去面對那段不堪回首的歷史。

人類歷史上戰爭遺產,有人將之稱為“負遺產”,它指向人類曾經的罪行或屈辱,是人類的負面教訓與集體創傷記憶。而人們對創傷記憶的本能反應是遺忘。二戰結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德國對納粹歷史選擇瞭集體回避。以文學為例,當時德國的文學流派廢墟文學,對二戰采取瞭不評價態度,創傷記憶遊離在集體記憶的邊緣。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法蘭克福舉行的奧斯維辛大審判為轉折點,德國才開始直面過去,清算罪行,對戰爭做出全面的反思與自省。奧斯維辛也才開始發揮其價值:不僅是罪行的追訴,而且是歷史的見證與警戒。

  一旦直面二戰文化遺產,挖掘遺產的價值,人類便會在此基礎上汲取源源不斷的精神養分。

  奧斯維辛之後,思想界通過哲學、神學、各種文藝方式,檢討奧斯維辛,將之作為“現代人類靈魂深處一個重大的精神事件”,對奧斯維辛進行瞭全面反思和挖掘,這一行為甚至影響瞭思想界的言說方式。德國哲學傢阿多諾將“奧斯維辛之後”(After Auschwitz)作為一項哲學課題提出來。奧斯維辛作為一道分水嶺,成為考察現代哲學轉向的參照系。

  有學者評價:奧斯維辛“迫使哲學去重新理解人性,重新理解現代性和現代社會,重新理解自身在現代社會的位置和使命,並因而使哲學在精神氣質、思想內容、理論姿態等諸方面都發生瞭重大轉折。”

  或許這是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奧斯維辛集中營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深層原因,也是我們如何正確看待二戰文化遺產的坐標系。二戰文化遺產的存在不是要彰顯仇恨,追訴罪行,而是要人類思考戰爭的根源,記住歷史教訓,避免悲劇重演,並將之作為人類進化的動力和源泉。從這個角度來說,二戰文化遺產不僅是物質遺產,更是精神遺產。

  二戰結束70年後的今天,不少地區依然彌漫著戰爭的硝煙,宗教、種族、文化沖突不斷,二戰文化遺產的價值日益凸顯。而歷史的路標總是指向著未來,在紀念二戰結束70周年的此時此刻,或許我們所做的應該不僅僅是紀念。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