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揭秘:中國古代史上被遺忘的十場重要戰爭

2016-08-13 15:20:53

中國是一部戰爭史,是經過大大小小的戰爭發展而成,正是因為中國經歷瞭無數的戰爭,以至於很多時候很多的戰爭沒有被記載,甚至是記載瞭也被遺忘。現在,小編就來為大傢盤點一下中國古代那些被遺忘的戰爭吧。揭中國古代史上被遺忘的十場重要戰爭!

1、班超敗月氏帝國之戰
班超敗月氏帝國之戰是東漢時期的戰爭。這是一場隻漢史中隻記錄瞭寥寥數筆的戰鬥,公元90年夏,貴霜帝國派兵七萬,越過帕米爾高原,進攻漢朝西域諸屬國。漢朝西域都護班超集合西域各屬國兵馬,以誘敵深入之策將月氏軍圍困,並迫使其遣使投降。
不費漢朝中央一兵一卒,便輕易化解瞭一場西域各國的災難。從漢朝經營西域的歷史來看,這場戰爭自然鞏固瞭漢朝中央政府對於西域的主權,並使絲綢之路形成瞭一條天然的分界線---蔥嶺。
中國對蔥嶺以東的地區的主權,從那時一直延續到今天。不過當時的漢朝人對貴霜帝國知之甚少,甚至久歷邊疆的班超也對這個國傢分外陌生,依然如慣例稱其國王為月氏王。

2、楚吞百越之戰
在西周分封諸侯的版圖裡,楚國不過是南部一個偏遠小邦,在春秋戰國風起雲湧的畫卷中,楚國卻以驚人的速度成長為決定群侯爭霸格局的超級大國。史冊大多傾重於記錄楚國北上中原,與秦晉大國爭鋒的壯闊歷史。
卻忽略瞭楚人自始至終都未曾停息的一場戰爭:南吞百越之戰。在華夏文明的成長與擴張時代,楚人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扮演瞭華夏民族南部拓荒者的偉大角色。
更深遠的意義在於,楚國的南擴之路,仿佛一個巨大的熔爐,將中國南方各部族統統融化入華夏民族洶湧的血液中。楚國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裡,其實扮演瞭中國南北文明橋梁的作用。

3、東漢與羌的百年戰爭
貴霜降服瞭,西域收復瞭,南方平定瞭,匈奴烏恒沒戲唱瞭,東漢帝國歷經幾代君王的苦心經營,終於達到瞭盛世的頂峰,然而自始至終,他們都面對著一個頑強的對手---河西羌族。
先零羌平滅瞭,參狼羌又反,鐘羌完蛋瞭,東羌又亂,羌人仿佛一個在擂臺上屢次被擊倒卻屢次站起來的頑強拳手,與東漢帝國整整搏鬥瞭一個多世紀的時光,東漢王朝幾代名將的心血與榮辱,都將為這個頑強的部族所拋灑。
特別到東漢中期以後,隨著地方豪強勢力和宦官勢力的坐大,政治的腐敗為羌人叛亂提供瞭溫床,更加速瞭漢朝軍隊的腐化過程,終使平羌戰爭演變成一場烽火連綿的消耗戰。
平羌戰爭的另一結果恐怕是漢朝政府沒想到的,在漫長的平羌戰爭裡,漢朝河西軍閥勢力日益膨脹,漸成尾大不掉之勢,終於有瞭河西軍閥董卓進京奪權的大戲,拉開瞭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序幕。

4、攻吐谷渾之戰
大隋盛唐,武功赫赫,擊吐蕃,戰突厥,浩瀚的史冊裡留下瞭無數英雄的傳說,然而隋朝攻吐谷渾之戰,在隋唐名將赫赫光輝的映照下,顯得有些平庸和暗淡,而事實上,隋攻吐谷渾之戰,不僅僅是隋朝統一中國的前奏,更為歷經分裂與戰亂的中國,打響瞭重歸盛世的發令搶。
我們可以從國防等多個因素來解釋隋唐征吐谷渾之戰,然而透過無數塵封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西擊吐谷渾之戰,實際上牽動著歷代強盛中原王朝的一個大戰略---西進戰略,如漢朝開西域一樣,歷代強盛的中原王朝都把開辟絲綢之路恢復對西域的主權作為國傢和平與發展的大謀略。
而吐谷渾正是橫亙在隋唐王朝通向絲綢之路的大釘子,擊敗吐谷渾使隋唐王朝鞏固瞭自己在河西地區的主權,以此為基礎將華夏文明傳向瞭西域大地,更使橫穿歐亞的絲綢之路從此暢行無阻,拉開瞭中華民族又一盛事的序幕。
征吐谷渾之戰是華夏文明再次沖出關山阻隔,通向歐亞大陸的第一塊跳板。其意義即使與唐平突厥之戰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5、唐朝破吐蕃的維州之戰
盛唐的赫赫武功讓人神往追憶,而安史之亂後晚唐的歷史卻總讓史傢不堪回首,那個向來被認為是宦官亂政與藩鎮專權的黑暗年代,盡管已經是唐王朝日落西山的末世,然而在生存的壓力下。
唐朝軍隊依舊部分保持著盛唐時代強悍的戰鬥力,一代名將們以扶大廈於將傾的勇氣,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打出瞭一次次酣暢淋漓的外戰勝利,確保瞭走向末世的唐王朝邊境的太平,也一度為國傢迎來瞭回光返照一般的“中興”,公元801年唐朝劍南節度使韋皋破吐蕃的維州之戰,正是唐軍末世時代的輝煌之作。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