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夏朝之前實行的是禪讓制,而禹之所以能當上天下共主是因為舜帝的禪讓,但是,舜帝為什麼要禪讓共主之位給禹?舜帝禪讓的真相究竟如何?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那個上古時代,共同探尋舜帝“禪讓”禹的原因以及在禪讓制下隱藏著的歷史玄機。
禪讓制的產生
禪讓是統治者把首領之位讓給別人。
中國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於《尚書》之中,但其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是中國上古時期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即部落各個人表決,以多數決定,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嶽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後,使幫助為事,堯死後,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後,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這是部落聯盟推選領袖的制度,史稱“禪讓”。說得更通俗一點,就是:帝王把王位讓給沒有親族關系的賢人。據說首領要躲在樹林中,然後由族人擁戴他出來。但另一種說法是,禪讓制隻是到禹就終止瞭,他建立第一個朝代——夏朝。
關於舜“禪讓”禹的原因
相傳,舜在承繼堯的帝位以後,首先借治水無功、不用帝命的名義除掉瞭意欲造反的鯀,將其殛之於羽山。這也就是《書·洪范》所說的,“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敘。”鯀則殛死,禹乃嗣興。
關於禹興的原因,《淮南子·原道篇》說:“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之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伏,四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由此可見,禹通過思父之非,修德保民,又重新獲得瞭民眾的擁戴。這使舜又重新感受到瞭來自禹復興對自己權勢所帶來的嚴重威脅,為瞭根絕後患,舜於是精心策劃瞭一場“借雞生蛋”的好戲。
舜命禹繼續治水,《書·皋陶謨》大禹曾這樣說:“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關於其中“辛壬癸甲”四字,孔安國解釋為:“辛日娶妻,至於甲四日,復往治水。”
照這麼說來,舜帝禪讓給禹是無奈之舉,因為當時禹的威望太高。
但不管如何,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十七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改定歷日稱為夏歷,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說苑》記載大禹“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佈。”
而且,從另一意義上來說,“禪讓”制度開創瞭中國政治權力平穩過渡的先河,“以兵威強制天下”的權力思想開始向“得天下以仁, 而民從之”的政治理念轉變。同時,華夏民族性格中野蠻、蒙昧的因素在消減, 理性、人道、文明的基因在增多,造就瞭一個以“仁”為哲學思想核心的東亞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