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3:11:29
現在很少看“方舟子”的文章瞭,今天在搜索“為什麼”的時候,在中國青年報上看到一篇他的文章,雖然他的這篇文章也沒有真正解答這個問題,有些說的還是比較客觀(有的自然也很主觀:比如後面他把科學、哲學、神學進行強行對立),值得看一下——我不也正是個喜歡問“為什麼”的人嗎?
幼兒開始會說話後,最愛問的是“這是什麼”。等到再大一點,他們就會不停地改問“為什麼”瞭。兒童雖然很有探索精神,喜歡刨根問底,但是也很輕信,不管多麼刁鉆古怪的問題,大人用一兩句話隨便給一個答案,他們也就滿足瞭。
等兒童再長大一些,有瞭懷疑的態度,學會瞭思考,就不容易打發瞭。於是解答“為什麼”的科普讀物應運而生。我們這代人,基本上小時候都受過《十萬個為什麼》 的熏陶。那是知識讀物極度缺乏的時代,難得有套科普書能稍稍滿足少年兒童的求知欲。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套富有時代色彩的書籍的內容和寫法都乏善可陳,沒 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倒是那個學自蘇聯、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書名成瞭名牌,衍生出眾多模仿、跟風之作,國內各傢出版社出版以“十萬個為什麼”為名的圖 書,據說至少有100多種。
這些圖書其實是以問答方式編寫的百科知識入門讀本,問題大多很抽象,解答也像考題標準答案一樣的呆板、 枯燥。它們被歸為少兒讀物,似乎人一旦長大,就沒有瞭探究“為什麼”的興趣。隻有少數成年人還繼續保持童心,享受探索的樂趣。在古代他們是思想傢,在現代 他們是科學傢。科學研究的目的,簡單地說也是為瞭回答兒童喜歡問的那兩個問題:“是什麼”(對事實的描述)和“為什麼”(事實背後的機理或因素)。
在科學出現之前,人們對“為什麼”的解答都是出於臆想。中國學者的解答依據是神話傳說和陰陽五行之類的玄學。西方學者則多瞭一個神學解答,而且人們從小就被灌輸。有一首傳統英語兒歌《告訴我為什麼》如此唱道:
告訴我為什麼星辰閃耀,
告訴我為什麼常春藤纏繞,
告訴我為什麼天空如此蔚藍,
那麼我將告訴你為什麼我愛你。
如果你以為這是在激勵兒童去做科學探索,那就錯瞭。這首歌的第二段馬上就給出瞭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回答,要對兒童作所謂“終極關懷”:
因為上帝創造星辰閃耀,
因為上帝創造常春藤纏繞,
因為上帝創造天空如此蔚藍,
因為上帝創造瞭你,那就是為什麼我愛你。
把 想不明白的問題,都歸為上帝(或神仙、外星人),從此不去做進一步的探索,是一種非常煽情然而也非常懶惰的做法。何況這些問題都已有瞭並不復雜的科學解 答,並不需要抬出“上帝”來嚇人。恒星會發光是由於它們有巨大的質量,在引力作用下恒星內部有很高的溫度,引起核聚變,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常春藤纏繞而上 是為瞭獲得陽光進行的向性運動(植物的葉子有朝著陽光生長的向光性,而莖有朝與重力相反方向生長的負向重力性)。晴朗的天空之所以呈蔚藍色是由於空氣分子 對陽光的散射引起的,陽光中的藍光波長短,散射比較強。這種現象是英國物理學傢瑞利發現的,稱為瑞利散射。至於男女之愛,則離不開激素的影響。美國著名科 普作傢阿西莫夫曾經據此給上面的兒歌改瞭歌詞:
核聚變讓星辰閃耀,
向性運動讓常春藤纏繞,
瑞利散射讓天空如此蔚藍,
我之所以愛你是由於睪丸激素。
對 這些解答當然可以繼續追問為什麼。比如,植物為什麼會產生向性運動?我們可以從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角度解釋向性運動的機理(和植物生長素 或生長抑制物質的不均勻分佈有關)。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機理?我們可以從進化生物學的角度解釋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一步一步地追問 下去,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研究某種自然現象,對它有更透徹的瞭解。現在回答不瞭的,也可以留待以後的研究結果。但是這種追問不可能無限地繼續下去,總有必 須叫停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說這個問題沒有科學意義,是個偽問題。比如,如果有人繼續問,為什麼會有自然選擇?我們隻能告訴他,這是在滿足一定的條 件後必然會出現的最基本的自然規律,去追究為什麼會出現自然規律,沒有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