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資產與幸福感

2016-08-15 23:13:41

註意,上面的資產也是房子,我特別註明瞭是“一次性付清,然後拿去出租”,當然,不是隻有房子才是資產,資產有很多種,比如說股票、基金。

當新婚的你們把所有的積蓄買瞭一套房子,為瞭體面又買瞭車子,實際上是平添瞭你們的負債。而本來這部分錢是可以用來做投資的,讓你的錢為你工作,而 不是整天為瞭錢去工作。舉個例子,假如你現在有1萬塊錢,如果你把它放在傢裡,它是你的收入,不是你的資產,因為它無法為你創造收入;而如果有個人現在跑 來問你借錢,承諾年底還你,並支付你10%的利息,你將錢借給他,然後持有他的欠條,那麼這張欠條就變成瞭你的資產,因為它可以為你創造1000塊錢。表 面上看是你的1萬塊變成瞭11000塊,實際上是別人在為你打工,和牙醫的例子雷同瞭。

資產收入與正常收入的一個最大區別是:你不需要參與。如果你參與瞭,那就是你的職業瞭,產生的收入既是正常收入又是資產收入。就好像你發現每天上班 的白領沒有地方買早餐,於是你打算在樓下租間店面專門制作和賣早餐。作為投資,你應該租下這個店面,並且招募制作早餐、賣早餐,以及管理這傢店的人員,但 你不用自己去經營,因為你一旦去經營,那麼這就是你的職業瞭。你隻要做好基礎設施,然後讓這些人為你去賺錢就可以瞭。其實大傢已經明白我要說什麼瞭,公司 也是資產,這傢早餐店也是資產,因為它們可以為你創造收入。

所以為什麼你的老板有錢,而你要每天工作還時常恐懼?因為他把錢用來買資產瞭,而你把錢用來買負債瞭,但是你把負債當成瞭資產。

如果你看過一些成功者早年的奮鬥故事,你會聽到他們常會說到這樣一個詞:“第一桶金”。實際上,很多年輕人買房子首付的錢比這些人所說的“第一桶 金”要多得多,為什麼不可以拿這些錢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呢?舉個例子,我在深圳,想明白這些之前也打算買房子,我看中的房子200萬,首付40萬,我打算好 好奮鬥2年然後就買。現在我覺悟瞭,我不會再幹這種事,因為當我買下這個房子後,我即將背負160萬的負債,這些負債足以壓得我難有翻身之日,我將沒有太 多的錢去購買資產。那麼這40萬去做什麼好呢?舉個例子,我傢鄉西安的房產泡沫現象不大,而高新區很多白領需要租住房間,40萬足夠買兩套單身公寓,而房 子從長遠來看是會升值的,那麼我就在西安高新區買兩套單身公寓然後拿去出租就好瞭。每套月租1200塊,一個月有2400塊的收入,這就是上面所列的資產 收入瞭。但是投資公寓並不一定好,因為它的投資回報率並不高,但是一旦我需要用這筆錢,公寓可以隨時賣掉。變富的途徑就是不斷地買入資產。

有人肯定會說,那照這樣看來,除非一次付清,不然房子永遠都不用買瞭,因為隻要自住,就要產生負債。這種情況可以簡單的用對沖來解決,對沖的方式就 是用你的資產收入去對沖你的負債,也就是說,當你的資產達到一定數目,你的資產收入就可以抵消你的正常支出和負債支出。一旦到瞭這個時候,你甚至不需要再 去工作,也不再有所恐懼(記得資產不需要你參與)。

賺錢和幸福感

我們不是為瞭賺錢而工作、投資,我們的最終目的隻有一個:提升我們的幸福感。那麼什麼是幸福感呢?幸福感是一個比例,它的分子是“你已經擁有的東 西”,分母是“你想要擁有的東西”,所以,提升幸福感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提高分子,那就是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還有一個就是降低分母,也就是降低自己的目 標和要求。上面的所有內容都是在告訴你如何去賺錢,但是忽略瞭幸福感,比如說,你想買輛車,但是因為你知道買車是負債,所以你不去買(幸福感分子小),但 是你又很想要(幸福感分母大),所以你不快樂。面臨這種情況時你就需要做出一個權衡:究竟是增大投資減少負債降低幸福感呢?還是減少投資增大負債提升幸福 感?這就看你更看重哪一個方面瞭。”


閱讀.P.S:

    做“房東”的人少,做“牙醫”的人多;這是企業發展一定規模後必須思考的問題;貪婪是對事物的期望過高,恐懼出於對事態的發展沒有把握;幸福感與我們的資產負債比例有很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