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需要死記硬背

2016-08-16 23:37:14

如果你不是視覺類型的學習者,你可以將這種策略應用到你其它的五感上去。如果你心理上更接近於使用聽覺或觸覺來記憶知識,這種策略對你而言可能會更有意義。

5. 你能將之解釋給5歲的小孩聽嗎?

其它連結知識的方法是將非常難以理解的知識與那些你明白易懂的知識關聯起來。現在,如果你不得不將你正在學習的科目教給一個五歲小孩,你會怎麼辦?

這個練習迫使你去簡化。你隻好以處理具象的事物,取代處理抽象的事物。我不是說,你有能力去教會一個一年級的小孩畢業班的化學課程。無論如何,如果你養成瞭簡化事物的習慣,你會更容易的瞭解這些事物。教往往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我曾經聽說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出名大學裡,正在寫論文的教授。他決定盡可能使論文裡的結論與學術用語簡單明瞭,而不是用以正常的學院的語調。他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努力,文章更易於接受,對於那些未進行過學院系統訓練的新聞記者而言。

令他驚訝的是,他的論文開始成為在他的學術領域裡面被引用的次數最多的論文之一。看起來簡單易懂的概念不僅僅是對新聞記者有助益,於其他學術領域的學者來說也一樣。總結:你經常低估瞭別人對簡單性的需求。

當你僅僅在抽象的層面上耍弄知識,你隻能構建很少的知識連結。這就像是在用來兩個十英尺的編織棒去編織懸吊在屋子上的籃子一樣。構建聯系,就像將籃子降到地面的高,那樣你能用手抓住它,這樣你就夠構建更多有形的知識連結。

6. 童心創造力與大學課程相會

我建議你帶上想象中你五歲時使用的蠟筆盒。然後想象回到童年,那時候沒人會告訴你,你那些古怪、荒誕的想法組合在一起是不對的,你非常自然的就這樣子去做瞭。不管怎樣,某些時候你所身處的體制鼓勵你去確認,所以你開始去詢問正確的答案是什麼,而不再去問哪些答案最有趣。

不要放棄你的批判性思維,要不斷的提高它——在你對某一事物下結論之前,允許自己更徹底的探究這一事物。如果你在你的物理方程式的中間插入一個減號,那將會發生什麼?如果你不得不去解釋現實世界中發生的現象所顯現的物理規則,你會怎麼辦?

這些練習不會浪費時間,而是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鑰匙。我曾遇見過的那些最聰明的人,隻要他們需要學習,他們經常都是可以在任何時間裡面中最容易產生創造性描述的。如果你在學習之前,不必每天都回顧上5-10遍,那麼創造性的方法可以省下你的時間,而不是浪費掉。

7. 在小組中學習

大多數的記憶活動是單獨一個人在追求。不過關聯知識這種就不必如此。如果你和一些人一起工作學習,你們可以嘗試在相互之間解釋一下某一個科目,那麼你將在數個大腦裡面形成的關於同一主題的知識連結中獲益。這是運用頭腦風暴的智慧,幫學得更快。

和頭腦風暴一樣,精度沒有數量重要。你不必設法記憶每個你所構建的知識連結,所以即使這些知識連結並不完美,也不打緊。不管怎樣,你都是想方設法地去瞭解與記憶這些知識,因此分享想法的小組,會更好的服務於你這個目的。

自我教育的 70% 原則

無論何時,當我嘗試自己去學習某些東西的時候,我都一直努力的堅持70%的原則。這意味著,在繼續深入學習某個知識之前,我會設法達到70%的明白程度與記憶程度。就算我漏掉瞭30%的信息,但我能更迅速的回想起來。此外,我還總是重新熟悉那些我從一開始就漏掉的部分。

采用這樣的方式,理由是學習剩餘的20%的知識和開始學習80%的知識,所用的努力是一樣的。通過深入探究,你能保證你一直都將你的努力集中在真正有關系的地方,而不是科目的那些瑣碎的細節上。

學校裡面不采取這種方式是因為,在大多數的科目裡面,70%僅僅是一個C=或B。在某些科目裡面,70%甚至被認為是一個F。所以按這個規則來做的話,未必能在學年成績單上取得值得期待的回報。

然而,當你在創建知識之間的連結的時候,你可以修改這個規則。精熟某些知識達到70%的水平,然後潛得更深,並瞭解這個知識的外圍。這裡有一些例子:

熟悉一個方程到70%的程度,然後去運用。學習一個哲學命題到70%的程度,然後嘗試去解釋其中的辯論。明白一個管理理論到70%的程度,然後閱覽它的應用情況。記下一個新語言中的70%的單詞,然後在對話中練習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