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44:21
這個世界叫Morld
當代中國的金錢迷境
什麼時候,人類選出瞭一個國王,中文名叫金錢,英文名叫Money?
美貌是王後,權力是太子,名譽是公主,之後站著兩排臣仆:一排是生命、健康、才華、作品、美 德、青春、自由、愛情、幸福、快樂、傢庭、友誼、奉獻、信仰、事業、慈善、公平、法律、正義、情趣、愛好、安全、理想;一排是疾病、陰謀、罪惡、戰爭、暴 力、毒品、偷竊、搶劫、挫折、傷害、欺騙、自私、痛苦、抑鬱、孤獨、愚蠢、無知、迷惘、麻木、冷漠、殘忍、危險、骯臟。
今日世界,正上演一段金錢與人類的“雙人舞”。
我們總想做自己的主人,卻常常淪為金錢的奴隸。金錢是怎麼搞定我們的?他總是肆無忌憚地驅使弄臣,羞辱良臣,漠視底線,踐踏原則,撕毀契約,暗設交易,激發貪欲,收買人心。
金錢正在把我們每個個體逼入絕境。隻有一個擁有健全法律和商業運行機制的社會,才有能力幫助個人反抗國王;隻有一個擁有信仰和多元價值觀的社會,才有機會團結個人看輕金錢。
被金錢顛倒的世界,從World變成瞭Morld,這個世界叫Morld。在這個名為Morld的世界,發生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戰爭,正愈演愈烈。
從World到Morld
世界顛倒瞭個個兒——金錢成為社會生活的中心,你卻面臨生活的淪喪、價值觀的崩潰與理想的退守。這是一次集體經歷的失敗主義,一出西方金錢觀與中國價值觀沖突的戲劇,也是一個正義與利益換位的Money世界。
(文/黃俊傑)
僅僅在30年前,你仍對這一切深信不疑:物價不會隨便上升;塞車永不會在你的城市發生;單位 可以終老;熟人存款絕對和你差不多;蜂皇漿足以補身;一輛自行車就夠瞭;有工作就自然有老婆和房子;你熱愛的作傢絕不會寫低俗作品;沒上大學不代表沒有競 爭力;每月給父母錢是一種義務;讓中國超過美國比個人幸福更重要……你的幸福感建立在社會貢獻度上,你是時代建設的一顆釘子,你沒有想過攀比。
僅僅在30年後,世界就顛倒瞭個個兒:忽上忽下的豬肉價格代表瞭跌宕的CPI,17元一公 斤;你因不敢相信國產奶粉而選擇美國奶粉,要210元一罐;剛逃離堵車現場又要面對高速收費,需120元一程;修電器的人不再是鄰居而是物管公司,交 200元一月;你一邊失眠一邊辦健身中心年卡,付3500元一年;你一邊對同事態度冷漠一邊參加搭訕培訓班,給800元一課……你的幸福感建立在每月的收 支賬單上,你隻為自己而活,你的人生發動機是你沒完沒瞭的欲望。
無法否認,金錢已經開始主宰你的自由,變成瞭你生活的國王。
錢的中國拐點
早在1023年的中國成都,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交子”就誕生瞭。從“凈眾寺”誕生的中國紙幣,卻多年未洗滌過眾人的內心。《管子》有言:“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士為首,商居末。“權力”和“金錢”不同步。
隨著中國的開放,西方的金錢邏輯亦來到中國。理想主義的偶像遠去,取而代之的是“睡覺睡到自 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的有閑階級。今天,韓國《韓經商業周刊》這樣描述“中國式金錢觀”:喜歡錢、能賺錢、愛攢錢。德國《世界報》引用瞭德國杜伊斯堡大 學東亞研究所馬庫斯陶貝教授的話:“中國的實利主義氣息異常濃厚,事業與成就首先是以金錢衡量。”
贏者通吃的時代,錢成為瞭最近30年中國人思想與生活轉變的一個拐點。整個社會對金錢的集體 向往,催生瞭中國中產階級成功與失敗交織的圖譜——他們有學歷、有房、有車、有傢庭,手持多隻具有成長性的股票,卻沒有私人生活的情趣。羅伯特·索洛在 《資本主義的今天》裡寫過,人們抱怨工作的冷淡無趣和非人性化,成就感和滿足感蕩然無存。同理,中國的中產們一邊分期付款支付所擁有的一切,一邊抱怨缺乏 幸福感、價值觀崩潰。
姓錢的中國人總喜歡給孩子起個與錢抗衡的名字,諸如錢鍾書、錢學森,避免鉆到錢眼裡的俗氣。 中國人一直生活在關於錢的各種矛盾之中:愛錢,又怕有錢;不承認錢是生活的全部,但生活的一切都不得不圍繞著錢;不承認錢是人生的唯一價值,但回首往事, 除卻為錢奔波的奮鬥經歷,其他一切都乏善可陳——我們甚至無法說清,是失去瞭多元的生活選擇,才退一步去追求金錢;還是因為追求金錢,才導致瞭生活的淪 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