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6 23:44:21
錢無罪,人有病
億萬富豪李春平寫過暢銷書《懺悔無門》,說的是財富的傳奇。他在得到財富後,想把曾經的愛情、親情贖回來,“然而歲月不可以召回,青春不可以抵押,感情不可以救贖”,終是懺悔無門。
“這個世界將要失去某樣東西時,這樣的東西價格必須上漲。”《超級金錢》裡的“大人物”溫菲爾德如是說過。在物欲旺盛的這個時代,純愛、友情、夢想與信仰早就物以稀為貴,與你內心的距離越來越遠,與錢的距離越來越近。
德國多特蒙德的海德瑪麗女士曾做過一個脫離金錢世界的試驗。這位50多歲的教師及心理治療師 在6年時間裡,隻和別人進行勞動與實物交換。她給文化中心做飯,隻為使用電腦;她給孩子補習德語,報酬是一頓晚飯;她幫別人照顧小貓,以換來一張車票。結 果,社會人士給瞭既不交稅也不上繳社會福利的她一個負面的評價:“社會的寄生蟲”。市政府更持否定態度,因為沒有稅收的任何“貿易”,對城鎮而言都是災 難。
這就是商業社會的邏輯,它造就的一個金錢為尊的“非環境”。金錢成為成功學標準背後,是這個 社會的集體無力感與失敗感——在信息爆炸的社會,我們習慣懷疑多於信任;在資源緊缺的城市,我們習慣生存先於夢想;在商業時代,我們習慣以利益得失作為行 事標準;在全球化時代,我們盲目相信西方的進步,卻忽略瞭高速發展帶來的文化斷裂;在多元的文化世代,我們反而找不到共有的追求與夢想,金錢成瞭唯一的大 范圍目標符號。
英國首席法官培根寫有《論金錢》,卻因受賄被囚於倫敦塔。傳說培根出獄後燒掉瞭原作,想重寫 《論財富》,卻支氣管炎復發而死。有考據癖認為他早已發現金錢的陰謀:“即在你獲得金錢的過程中,如果感到緊張或屈辱,在獲得金錢之後,就不要指望會生活 得怡然自得,因為在緊張或屈辱中得到的金錢,用起來會更加不安和心酸。”
成功是一種毒藥,錢是它的藥引。如果金錢到最後,沒有給中國有錢的人帶來幸福,卻讓中國沒錢的人不斷抱怨,我們又該如何填補這30年觀念驟變所帶來的心理落差、道德錯位與文化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