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人,要麼懷才不遇,要麼半路迷途

2016-08-16 23:44:59

以下講述的行文看似有點長,但從包含的內容來看,已盡量簡化。希望各位同齡人能給出些許耐心,並非我想突顯自己的思考有多牛B,我也隻是希望獲得人生當中 關於“取與舍[1]”的答案,我不能肯定自己的思考完全正確,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我用於思考這方面的時間要比大多數同齡人要多……

以此為開篇—— 一直以來,我都有個觀點:心存客觀,洞悉一切。

人生的成長黃金時期,大概集中在校園求學與年輕博殺這兩個時期,成長效率取決於心態,這兩個時期的“海綿心理”最為到位,用不著別人指點,也知道自身欠缺的東西太多,再往下探究,會有以下的不同現象產生:

一、人的精神成長,就像消化器官一樣,多數人會隨年而逝。

成長黃金時期的跨度因人而異,即便是在兩個黃金時期,吸收性能也有所差異,往深裡探討就是價值觀成型度的問題——價值觀成型的人,目標感倒不一 定具備,但方向感必然強烈,至少從做人的角度,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樣的人。黃金時期以外的其它時期,差異同樣明顯,多數人會早早地關上心門,經驗主義慢慢成 為思考的主要手段。主要有兩個原因在作祟—— 一是思考惰性越來越濃,因為目標感越來越模糊,內心的夢想或追求基本放棄所致;二是自以為是之心越來越重,一般人大腦裡儲存最多的往往是自己的成功與他人 的失敗,以此尋找平衡,雖自我形象或能鞏固以至於更為高大,但帶來危害更甚,那就是這輩子也就這樣被定格瞭。

二、洞悉能力與客觀度有關,社會能力與主觀度有關。

這個現象(或者說是我總結的觀點)可能有些費解,還是用些觀點來說明吧。首先,解釋一下,洞悉能力就是指客觀地分析事物本質或內在關聯性的能 力,社會能力指的是在社會中(包括生活交際、商業環境等)解決帶有社會性的具體問題的能力,往往是關系型的問題。其次,前後兩者有必然聯系,洞察力提供給 人以更為綜合判斷的能力,以便提供人在社會活動中的處世依據。

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嚴格來說,這兩者並不具備完全對等的正比關系。尤其能力級別越高,兩者不僅極可能不成正比,反而會變成互相牽制的關系。解悉瞭這一點,也就解釋瞭上述提出的現象。

為什麼?首先舉個例子,在商業環境中,我們會看到思考型與業務型(關系型)在多數情況下是“各自為政”的。在最初始選擇職業路線時,每個人無論 顯意識或潛意識,都會參照自己的性格特征與知識儲備結構作出選擇,但性格與知識儲備本身就是相互影響的兩個系統,尤其性格基本上是環境的映射,因此,人的 職業方向,本質是由性格決定(這裡講的是大方向,類似於九型人格特征也是基於這個觀點的理論研究)。OK,這是選擇的階段。

接著是發展的階段。把工作總類按照對人的性格要求來劃分,粗略劃分為內向型工作與外向型工作。這裡我們需要限定是在商業環境下,並且都與業務端或策略端關聯較緊密。內向型重策略、重思考,戰略型思維;外向型則重關系、重溝通,關系型思維。

戰略型思維的人,思維系統性極其重要,分析任何的商業現象,需要放在一個系統框架中去解剖,分析不瞭某些現象,隻有兩個原因,要麼這個現象已經 超過瞭思維系統的邊界,比如一個從來沒有接觸宏觀經濟的人,是沒辦法深入分析企業與產業、與宏觀環境的關系的;要麼思維系統性不夠好。不夠好的原因隻能是 搭建不起來,搭建不起來的原因是解構的能力不足,而思維解構的本質是界定,界定事件的性質,性質是一個事件不可再細分的屬性單元,一個事物或現象有N個性 質,唯有能夠分析性質,才能解構,才能從解構當中去把事物或現象安置在大腦某個位置中,而N個位置在相同或不同層次形成關聯,這就形成瞭系統思維。

因此,客觀分析是戰略型思維的成長基礎。

接著再來談談關系型思維。關系型職能有兩個主要表現方式,一是系統化的客戶關系經營(CRM),二是通過建立私人關系、實現私人關系凌駕於正常 商業關系之上,甚至破壞正常競爭關系,從中獲利。正常的商業環境下,關系型思維與戰略型思維並不直接產生沖突,這類表現在某些戰略型業務市場人員身上,他 們集關系維護與戰略理解於一身。但對於非戰略層面的業務,有時競爭的評分標準是模糊的,此時正確的做法是通過政府或行業組織進行行政式的約束,以此約束取 代未能形成或者容易被沖破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