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

2016-08-17 23:29:27

也許,它們也沒什麼不好,不過,就是不值得你付出那麼多時間。

有些時刻,讓我很頭痛。譬如年底,有人要我跟讀者推薦一下這一年裡讀瞭哪些好書。或者,有人問你對你生命影響最大的書有哪些。

我很同意林語堂說過的一句話:「這個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人人所必須閱讀的,隻有在某時某地,某個環境或某個年齡中一個人所必讀的書。」

培根說過的話,更可以當作補充說明:「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於想像,數學使人精確,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辨。總之,讀書能陶冶個性。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有一種特殊的補救良方。」

換用我的閱讀就是飲食的說法,就是世界上沒有什麼食物是你必須吃的。你應該進什麼飲食,應該看你欠缺什麼,需要什麼。因此,在我自己成長經歷中,對我影響很 大的那些飲食,對你可能完全沒有意義,所以,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推薦──除非是先說明某些需求,並說明我的需求是怎麼被滿足的。但那樣,話又可能講得太長 瞭。別人要的,往往隻是一些書目。

所以我難以回答。

我也沒法接受「讀好書」的說法。

不談主食、美食、蔬果、甜食閱讀的分類,隻是猛的一句「讀好書」,就好像沒來沒由的一句「要吃好吃的」。主食有主食好吃的,美食有美食好吃的,蔬果有蔬果好吃的,甜食有甜食好吃的,一下子說「要吃好吃的」,從何說起?

何況,指出瞭「好書」,是不是其他的書都是「爛書」?

而「爛書」又怎麼定義?

我同意吳爾芙的說法。

她說,很多書雖然「實在都沒有什麼價值,甚至可以根本忽略不管,可是偶爾當你看這些殘渣,在其中發現戒指般可貴的破碎片段,而把他們重新加以組合時,那又是多迷人的經驗呀!」

所以,與其說什麼書是爛書不爛書,我倒更願意用這本書值得你花多少時間來評價它。任何書都可能讓你發現一些可供重新組合的殘渣,問題隻在於你願意花多少時間──畢竟,對一個讀者來說,最昂貴的成本是他的時間。

也因此,我隻能註意什麼可能是一不小心,付出不值得付出那麼多時間的書。

什麼書,讓你容易付出不值得付出的那麼多時間?

大概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它的書名和內容看起來都相當可口(也就是可讀),但實際上這些內容很多是抄別人的──不是抄襲的「抄」,就是抄寫的「抄」。

主食閱讀,由於是滿足一時對某種事情的飢渴感,所以最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像是書名主打《XX之前要做的XX件事》,作者身分卻搞不清楚的書(詳情見本文最下面「《死前要做的99件事》及類似作品」),還有連「幽默」這種主題,也有作者承認抄襲別人作品而道歉的書,都是這種例子。

第二種,很多作者很勤快,善於抄錄道聽塗說的東西,書裡主要引用大量他人(尤其是當代的他人)的故事。

蒙田很久以前說的:「所以他們在城市的十字路口聽來的流言蜚語,用幾句漂亮的話就可以串聯成一篇美文。」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英國學者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說:「嚴格地說它們根本不能算是書,而隻是一些印刷精美的書信或新聞而已。」指的也是這種情況。

所 以,下次如果看到:一、一些書名有意思,但是作者來路不明的書;二、同一個作者能在一個看來能教你很多東西的書名底下源源不斷的姐妺作;三、某一個熱門主 題一下子湧現很多類似的書名的書,都要提醒自己註意:這些準備用一些輕松有趣的內容來博取你歡心,佔用你時間的書,又來瞭。

第三種,經常出現在美食閱讀裡。一如魚貨會塗上螢光劑來冒充,大閘蟹會有喂食避孕藥成長的,歷史、哲學、文化這一類的主題中,也有很多自己的學問都做不通,卻假裝高深的著作。

另外,就是前面說過的,這一類閱讀的翻譯著作要註意。太多的外文原著是經典,但是翻譯出來的中文譯本卻慘不忍睹。

這 種書因為不是打著學術就是打著經典的招牌,判別的難度要比第一種高很多,但是事實不然。第一種書,因為很大眾,你以為自己就可以判別,所以很容易就上鉤。 但是這一種,隻要你保持清醒,在看不懂的時候不要以為是自己的問題,反而容易有警覺,會去探詢一下其他人的意見。以今天網路這麼發達的環境來說,這是不難 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