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02:57
27.大人們常常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自私,但常常是禮節上的不自私。
28.把我們沒做到或無能力做到的事情說成是我們不願做或不屑做的事情,是我們欺瞞自己和別人的一種慣伎。
29.人不僅會因無緣無故地傷害別人而感到快樂,還會因無緣無故地傷害自己而感到快樂。
30.有學匪是因為有學閥。
31.笛卡爾說:"誰在隱居中生活誰就過得最好",但隱遁也可以成為一種博取名聲的努力。
32.聰明的奉承差不多是百發百中的,而笨拙的奉承也能擊中許多人。
33.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是為別人的看法活著。許多美德是來自這一點,許多惡也來自這一點。
34.太多的顧及別人使別人膩味和自己疲累,重要的是保持一種敏銳的正義感,不要錯過一生中不站出來就會終生後悔的時機。
35.一種自制和平衡的生活也同樣顯示著人的意志的力量。
36.人往往要在處於某一道理的受惠者的地位時才明白和堅持這一道理。例如應尊重和善待自己的父母的道理往往要到老年才懂得,隻有這時他才深深體會 到老年人特有的孤獨和淒涼及其與世界的隔膜和對溫情的渴求,然而,他再嘮叨這些道理卻又常常隻能讓人生厭,因為他已經不處於可以自己履行這些道理的有利地 位瞭。
37.在道德上,比起對於何為得體不得體的一種精細辨別力來,更寶貴的是一種不拘小節卻深明大義的品質;比起一種謹小慎微的癖性來,更寶貴的是一種見危授命的氣度。
38.我們很少有權利糾正別人,別人那樣做有他那樣做的道理,而那道理也許還是我們達不到的。
39.我們習慣於把一切現實的東西看成是必然的,然後又把必然的東西看成是合理的,最後又把合理的東西看成是道德的。
40.在打死瞭那吸我們血的蚊子之後,我們可以減輕我們被咬的疼痛。
41.在做任何事情時不妨先檢查自己的動機,不去做那些動機是討人歡心或嘩眾取寵的事情。
42.有一些人認為別人的幫助是理所當然的,是別人應該對他們盡的義務,當別人不願如此做時就譴責別人是自私或小氣。
43.有一種降尊汙貴的恭維,如果不得到加倍的回報,馬上就變成怨恨。
44.不要老是對你做過的錯事加以解釋,我們意識到自己錯瞭時隻需改變自己的行為。
45.我們很容易感到別人對我們的妨礙,卻很難覺察我們對別人的妨礙。
46.在痛苦的人面前談論你的快樂是十分殘忍的。
47.我們很容易忘記別人的恩惠,卻死死記得別人給予我們的侮辱。
48.任何沒有經過誘惑的人都不能說他是純潔的,任何沒有遭受過拷打的人都不能說他是堅強的。因此,人啊,不要太匆忙和苛刻地譴責那些有失足和變節行為的人們。
49.人們常常以一種使人們不使受惠的方式來施惠,因而使受惠者拒絕這一恩惠,而這可能正是施惠者潛意識中所向往的。
50.自欺者最能欺人,因為欺騙能生效,往往是因為其中有真誠在,而且是巨大的真誠。
51.能夠達到愉快地分享朋友和他人的成就和才華而不摻雜一點嫉妒是不容易的。
52.事後人們解釋自己做某些事的動機都是有條有理的,可是你不要相信這就一定是他開始做這些事時所想到的。
53.不要輕信我們當時的許願。當我們真心地感激某人時,我們想以後報答他,可是這許諾的報答以後大半會無形中勾消的,隻要後來並無新利益的牽導。
54.貧苦的聖徒,極少有的;而且即使現在處在貧苦中的聖徒,也大都是從高貴溫柔之鄉中毅然掙脫出來的。
55.我對於人格的理想純粹是形式的:即一種豐富而又單純的人格。
56.理想的作用在於牽導而非允諾。
57.在我看來,樸素是對一部作品最高的贊辭,也是對一個人最高的贊辭。
58.責備——責人就有求備之意;責難——故君子不敢輕易責人。
59.一個人的利己主義有時可以用另一個人的利己主義來醫治,但正像任何藥物一樣,這並不總是靈驗。
60.一個人隨意品評別人往往有損其德;而一個組織卻使品評別人成為"正當"的瞭,乃至於使之成為一種"義務"。
61.在有些時候,至少對有些人來說,德行不在勤於為善,而在懶得為惡。
62."大人與小人"的區別在今天可能比"好人與壞人"的區別更為重要,因為現代人已經變得越來越小號瞭。
63.壞人經常不是被好人打敗的,而是被別的壞人打敗的。惡惡相克即為善,或即無惡,世界上比起善惡相爭來更多的是惡惡相爭,而惡惡相爭有時也能爭出善的效果。善不必與惡爭,或至少不必死爭,即便"人而不仁"也不要"疾之已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