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麼學習的?

2016-08-18 23:11:20

最新的腦神經研究發現,事態性記憶是儲存在海馬突起(hippocampus)裡的,而語義性記憶則是儲存在大腦皮層裡(cerebral cortex)的。

海馬突起位於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是率先發育的部位,大約在兒童5歲左右開始成熟。皮層則隨後發育,大約在兒童12歲左右開始成熟。

以前讀到的資料,都是說海馬突起主管記憶,皮層主管分析、判斷、推理和決定。現在的新研究結論將這一分類推進瞭一步:從海馬突起裡的事態性記憶裡提取合成的語義性記憶,是儲存於皮層裡,這個提取合成的過程,也包括瞭分析和判斷。

可以說,語義性記憶也分兩種:一種是純粹的機械性背誦(rote),比如記住圓周率,這種記憶儲存於海馬突起裡;另外一種是從事態性記憶裡提取的生活經驗,對事物規則的認知等,或者說是高級一些的思維,這種記憶儲存於皮層裡。

記憶的質量依賴於情緒:到底從事態性記憶裡提取什麼經驗呢?要看當時的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s)是令人安寧愉快的,還是令人緊張的。

即便是純粹的背誦性記憶,那些有過目不忘特異功能的人,比如,給他看幾副牌,馬上記住順序,他們介紹經驗的時候,都說並非死記硬背,而是將數字的順序安排出情景來,利用事態性記憶輔助他們的背誦性記憶。

人類的記憶經過瞭長期的進化,久經磨練,隻為達到一個目的:通過提取以往遭遇的經驗,面對環境中的新刺激,進行恰當的反應。

這並非意味著我們對所有的遭遇都必須具備完整的記憶。恰恰相反,記憶從所有的遭遇中提取相似、相關的經驗,剔除個體細節。也就是說,一個人年齡越大,越具 備更多的語義性記憶。成年人不需要大量的事態性記憶,而是直接從語義性記憶裡獲得行動指南。年紀越大,越如此,經驗積累的越多,反應越有遠瞻,即所謂薑還 是老的辣。

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年人興許記不得昨天晚飯吃瞭什麼,卻清楚地記得童年往事的每一個細節。但是人們通常誤解老年人的記憶力,認為他們不記得上周發生的事情,說明他們的記憶力有所衰退。而那些具備“歷歷在目式記憶”(eidetic memory,或曰照相機式記憶)的人,往往被人稱贊。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一個成熟的人,不需要回憶起所有的個別事例,他已經總結瞭足夠的經驗,隻需要記住對目前情況的恰當反應即可。老人已經具備大量可供參考的經驗,他們不再浪費寶貴的儲存空間,不再保留對自己的生存毫無幫助的細節。這是人類進化的標志,而不是衰退的表現。

記憶的儲存時間也同樣出現隨年齡的增長而延長的趨勢。神經纖維髓鞘化在6歲末左右完成,為個體的記憶傳導與保持提供瞭良好的生理基礎,因而表現出學齡兒童的再認、再現保持時間比學前兒童都明顯要長。凡是使兒童產生深刻印象、引起濃厚興趣、激發強烈情緒體驗及經常運用的內容,記憶儲存時間就長。

人們通常認為嬰兒沒有記憶,美國科學傢最新的研究發現,嬰兒其實有記憶,隻是他們的忘性更大。兒童記憶力的發展是分階段逐漸成熟的,大腦記憶的網絡也在不 同時間段內形成。從6個月開始到兩歲左右,兒童的記憶能力從短期發展為長期,記憶的駐留時間從24小時延長到一年。人類的記憶好比一個篩子,兒童記憶的洞 眼比較大,漏出去(遺忘)的東西比較多;成人的記憶洞眼比較小,存留的東西比較多。

記憶的確是兒童認知過程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卻也是最虛無縹緲、捉摸不定、易受幹擾的組件;記憶是很復雜的過程,不是記住一個電話號碼、背誦一首詩、學會一個單詞那樣簡單,“記憶”的語義如此紛雜,作為一個單詞它已經失去瞭大部分的用處;記憶和情緒水乳交融、不可分割,情緒為大腦篩選記憶內容,因此給兒童創造歡快的記憶氛圍是我們傢長至關重要的任務。

兒童的學習

兒童怎樣做,才能達到學習的目的呢?

最基本的原則是:絕對不能忽略親身體驗的重要性;不能越過親身體驗,直接灌輸現成的“答案”或“知識”。

兒童必須在他們率先發育的位於邊緣系統的海馬突起裡積累大量的事態性記憶,經過提煉總結,在語言發育日趨成熟的基礎之上,形成隨後發育的皮層裡的語義性記 憶。在這個按部就班的過程中,兒童獲取表象、組建符號、形成概念、認知規則、產生思想,獲得足夠的理解力、想像力、創造力和自信心,從而具備面對難題的勇 氣、著手解決問題的智慧和能力。表象→符號→概念→規則→思想→行動,是發展心理學傢總結出來的兒童思維和學習的過程,隻要我們順其自然,就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