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11:20
表象(schemata)是兒童思維的最基本單位,它指的是事物的代表性特征,可以稱為抽象的大腦藍圖。兒童通過日常生活,收集大量事物的表象,隨著語言 能力的發展,兒童開始獲得思維的進一步構架:符號(symbols),他能夠叫出事物的具體名稱。在接觸瞭大量同類表象與符號之後,兒童利用自身天生的歸 納總結能力,在大腦中進行工作,分門別類組織這些素材,開始形成概念(concept)。
在《讓孩子做主》裡,10個月的Sam曾經有一陣子將所有的動物,無論是貓、狗、鳥、老虎還是金魚,都叫做“狗狗”,這是一個有趣的思維過程:Sam最初 接觸狗的時候,發現它長得和人不一樣,有四條腿、一條尾巴、以及遍體的毛發,Sam大腦中有瞭基本的表象。後來他聽見我們管有這組特征的東東叫“狗”,於 是他獲得瞭“狗”這個符號,他也學會瞭說“狗狗”,即將“狗狗”這個語言符號與有狗的表象的動物相配對。由於缺乏更多的經驗,Sam將狗這個符號延伸到所 有的非人類動物身上,皆冠之以“狗狗”,這已經超越瞭符號,是他形成的概念,雖然這個概念在成年人看來是不準確的,但是卻反映瞭Sam的思維過程。
再舉一個Miranda的例子。2歲左右,她觀察到爸爸臉上經常長出一些毛茸茸的物體,和頭發的顏色近似,但是質地和密度有區別,她獲得瞭一組表象。後 來,她聽說我們管這個物體叫做“胡子”,於是表象與符號配對瞭,她知道這叫做“胡子”。隨後她又觀察到,我們身上其他地方也有跟“胡子”類似的物體,於是 她將“胡子”這個符號延伸到所有類似的毛發上,形成一個概念:人身體上簇擁的毛茸茸物體都叫“胡子”。有一陣子,她逢人便問:“你胳膊下長胡子嗎?讓我看 看。你怎麼在這兒長胡子呀?”
有瞭表象、符號與概念,兒童的大腦開始進一步的工作,即進一步的思維,也就是要弄明白事物的規則(rules),好奇心萌生。關於“胡子”,Miranda進行瞭如下的考察和提問:“我怎麼不長胡子?是不是每個人都長胡子?我什麼時候開始長呢?”
在這個考察過程中,Miranda獲取瞭如下的規則:成年人身上才長“胡子”;我長大瞭以後也會有“胡子”;女人臉上不長“胡子”,男人臉上才長呢。
關於“胡子”,Miranda會慢慢習得它們準確的名稱:腋毛、陰毛、鼻毛,等,也會習得它們準確的概念:和頭發一樣,統稱體毛,還會習得它們生長的原理和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她也會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將來她會選擇:是否在意愛人臉上有胡子或者身上有濃重的體毛?
語言在兒童智力發育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語言讓兒童把思維和行動分離開。在兒童語言發育尚未成熟之時,給他們灌輸大量需要語義式記憶的文字和“知識”,他們缺乏對表象的體驗,不能將這些抽象符號與有限的表象體驗相配,也就無法吸收、消化這些所謂的“知識”。
皮亞傑的兒童智力發展理論,通過幾乎整整一個世紀無數兒童心理學傢的反復研究和論證,在大量兒童身上得到證實:兒童的學習過程,其實也是所有人類的學習過 程,首先是將新的信息與他們自身已經獲得並內化的體驗相匹配,外界輸送給大腦多少新信息,大腦就從記憶儲存裡反饋多少現存信息,舊儲存積極地從新信息裡找 到相同之處,進行處理,即“同化”(assimilation)。隨後,兒童對新的信息中的陌生部分進行心理適應,他們在大腦裡改變現存的理念,以理解並 接納新的體驗,這就是順應(accommodation)。每一次順應,都是一次進步和成長,都是一次有效的學習。
如果新的信息是完全陌生的,與我們大腦中任何現存知識都銜接不上——比如讓一位沒學過數理化的畫傢去聽一場使用專業術語講述的原子彈制造課程,那麼我們既缺乏興趣,也無法理解和吸收。缺乏同化的過程,自然也無法順應,對新的信息無動於衷,頭腦中的知識並沒有增長。
因此,讓兒童背誦他們無法理解的文字和“知識”,他們並不能從中達到學習的目的。他們能背誦嗎?的確能,尤其當他們急於討好成年人時。但是這種語義性背誦是儲存在位於邊緣系統的海馬突起裡,並非儲存在皮層裡。這種儲存,侵占瞭事態性記憶的空間,使得邊緣系統不能正常發育。
邊緣系統的發育依賴於體驗。就像孩子必須親眼看見,大腦視覺神經才能正常發育一樣,他們必須具備正常的社會交往經驗才能發育正常的邊緣系統。直 接給孩子現成的知識,讓他們記憶背誦,就好比給他一個算式,直接給結論,不給推論過程。這樣形成的記憶,隻是一種機械的背誦,而不是自己對待問題的個性化 判斷和反應,不是原創的經驗。那麼將來他遇見新的算式,還是不會推論,而是必須尋找現成的答案;他也早已形成對現成答案的依賴,並不相信自己具備探索答案 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