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web2.0的一天

2016-08-18 23:22:34

原文鏈接:A Day in the Life of Web 2.0
原文作者:David Warlick
翻譯:yujiang

web2.0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現在這種最新的強大的在線工具也正在被利用來轉變和擴展學習體驗。

周 一早上,一名8年級的科學課教師S女士,從電腦上取下連接的mp3播放器,上面有昨天晚上掃描瞭17個預訂的播客後,發現的三個新節目,電腦自動下載這些 文件並復制到瞭便攜式設備(如MP3播放器)中。在上班的路上,S女士收聽這些播客,選中瞭兩個節目:同事在課堂上的“全球變暖”的講解和美國宇航局 (NASA)關於星際旅行的會議演講。

和她所在的中學的所有教師一樣,S女士一直在更新她的博客,在博客(weblog或blog,又譯 作網志)上面她發佈瞭從傢庭作業到教學反思等很多關於教學的內容;特別是在每周一早上,她會用詳細的帖子反應在即將到來的一周中要實施的教學內容,包括如 何教,教什麼,為何教等(即後面提到的“周一報告”)。

教師的博客都提供rss功 能,利用聚合軟件,學生、傢長、領導以及同事都可以訂閱;剛更新的內容,會立即自動的發送到他們的電腦桌面。專業發展、信息交流、跨學科課程計劃和年級銜 接等內容都提供出來,教育工作者能定期閱讀其他教師的博客以及獲悉發生在不同課堂中的教學主題和活動。特別是同一學科的教師可以共享教學策略和教學資源, 當然不同學科的教師也會獲得這種好處。例如:K先生是健康和體育教師,他經常閱讀科學課教師S女士的博客,瞭解她的教學內容,並把她在科學課上的一些觀點 整合進自己的健康教學中。這周他又發現S女士的教學關註的是“基因”的內容,而他自己的在下一周將講授關於疾病的知識,為此他準備與S女士協商讓學生們討 論完成一個跨學科整合的作業。為瞭準備這項教學,K先生通過搜索引擎找到瞭一個信息非常豐富的網站“疾病控制中心”,並把它加入瞭自己的社會性網絡書簽 (social bookmarks)中。

與此同時,社會學科教師L女士,正在學校提供的社會性網絡書簽服務網站瀏覽“基因”這個標簽 (tag)。她的學生們需要迅捷的訪問網站,並在課堂上討論基因工程最新的一些事件。於是K先生收藏的“疾病控制中心”網站和其它一些被標註為“基因”標 簽的網站一並被呈現出來。在L女 士的課堂上,學生所有的作業都是通過博客的形式來完成,因為她發現相比傳統的作業形式,博客交流的特性能激發學生深度的思考和書寫。還有一個好處是,收發 作業可以通過訂閱博客的方式來實現,這意味著通過聚合軟件,她可以看到所有學生的博客,而不必挨個訪問;同時學生可以閱讀同學的博客內容,並從中得到收 獲。

L女士設計的博客作業目的是訓練學生批判性的思考,並揭示出全面深入的觀點。例如:一節普通的課堂活動就是讓學生們閱讀其他同學博客 上面的內容,並用回復/評 論的方式寫出自己的有說服力的反對意見。最初,學生們完成這項任務非常吃力,不過最後他們認識到瞭要完成這項任務,目標不是要刻意去提出發對的看法,而是 發現事物或觀念的另外一面,多角度認識問題才有說服力。在“基因”這項任務中,學生們呈現出平行的立場:反對基因工程的觀點是基於安全、成本以及道德等方 面看待這個問題;支持者則是從疾病的預防、長壽以及增加食物的產量等方面論述。作為對學生作業的響應,L女士在博客的回復中作出瞭對學生作業的評價。

在 另外一間辦公室中,有經驗的英語教師P先生正在瀏覽評價一些學生的wiki(維基)網站。為瞭幫助學生成為優秀的交流者,P先生沒有為考試提供論文指南, 替代的方法是依靠學生們利用團隊wiki,組織構建自己的研究資源。創建初最有用/最受歡迎的wiki的團隊會得到獎賞。

P先生把 wiki工具安裝在學校網絡上。他把一部分wiki網站定位在普通信息和資源,他和學生們都能編輯、發佈內容。這部分wiki站點好比班級日志或教科書。 同時P先生把另外一些wiki站點提供給學生團隊用。學生團隊由四人組成,團隊成員用自己的密碼登錄團隊wiki,在wiki中加入文字、圖片,鏈接聲音 和視頻文件,以及用各種方法加入自己的內容。P先生能跟蹤每張頁面被訪問的次數,以此來評價和獎賞生產出最有價值信息的團隊。

今天早 上,A學生在P先生辦公室歡呼雀躍,因為她的團隊在上次“論文指南”wiki的構建中獲得最有價值的獎勵,她們團隊掙得瞭10分,並向班上的最高的級別3 逼近。“級別3”將給於團隊更多的權限編輯班級wiki,且有更多機會發表文章在班級文學網站和年終出版的班級文學書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