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23:22:51
這是一傢之言,大傢可以討論一下!在教育孩子上,俺是新手,我知道後面還有很多人在排隊,那就請“過瞭橋”的父母多提提看法吧!
一位新西蘭的幼兒老師給我們講瞭這樣兩個真實的故事:這位老師有2個孩子,二女兒剛出生時,她一邊給小寶寶喂奶,一邊給3歲的大女兒念一本童話故事書,一 連幾天念瞭很多遍。有一天,她忙著給小寶寶換尿佈的時候,3歲的大女兒拿起書來,一字不落地念出書上的內容,到該翻篇的地方就能準確翻篇,要知道那是一本 文字很多的書,於是這位老師忍不住驚呼:“哇,我生瞭個天才!”
後來,當大女兒7歲時,恰逢搬傢,又把這本書翻出來,媽媽說,“瞧,這是你小的時候最喜歡的一本書,那時候你還會念呢!”此時大女兒已經學習認字瞭,於是 再拿起這本書來讀,卻吭吭吧吧地非常吃力。這位老師對我們解釋說,大女兒在3歲時“念”那本書,其實隻是模仿性的背誦,因為媽媽念的次數多瞭,孩子無意識 地記住瞭書的內容。等到瞭7歲,閱讀需要經過大腦處理、識別、理解時,反而念得沒有以前流暢瞭,而此時才是這個孩子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這位老師到澳大利亞一所學校教書時,校長給她講瞭這麼個故事:每個孩子入學時都會參加面試,為瞭解孩子的閱讀能力,校長給孩子準備瞭不同級別的閱讀書籍, 每級的顏色不同。有一個傢庭共有5個孩子,都在這所學校就讀,都參加過面試,某一年終於輪到最小的那個孩子來面試,他把第一級、第二級很快就念完瞭,一直 到最高級別的閱讀材料,全順暢地念下來瞭。校長很吃驚,心想這個孩子的閱讀能力怎麼這麼強呢?校長動瞭個心眼,找出其中一本書,讓孩子把某個字找出來,這 個孩子一下就蒙瞭。他其實是因為反復聽瞭前面哥哥姐姐的閱讀後,記住瞭書的內容,那不是真正的閱讀。
兒童在3歲之前沒有語義性記憶,隻有肢體和情緒方面的記憶。到瞭3歲左右,當兒童的自我意識萌芽,不再叫自己為“寶寶”而是“我”的時候,他才開始真正的 記憶。所以,早期的自主閱讀其實是毫無意義的。小小孩生活體驗非常有限,對這個世界缺乏認識,給他一本書,即便他每個字都認識、可以念出來,卻並不理解他 念的是什麼。學齡前的孩子最最需要的不是書本知識,而是親身體驗生活,用自己的感受去詮釋這些體驗,為將來的語義性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很小的孩子甚至都 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幹什麼的,需要從認識自己的手和腳開始,大千世界萬事萬物都有待他去探索去發現去摸去碰去捏去玩兒,在他的腦裡留下印刻,包括人與人之 間的關系,也需要他在親身體驗中發現其中的奧秘。有瞭這些體驗,等到他上學的時候,他才能真正理解文字的含義。
與市面上的一些流行說法恰恰相反,腦科學的研究證明,人類大腦的潛能不是無限的,而是有限的,過度開發某一項功能,就會侵占其他正常功能的空間,抑制甚至 泯滅其他應有的功能。所謂“開發右腦”一說是偽科學,人類大腦的發育應該是均衡的、循序漸進的,隻要不是在過度荒蕪的環境中,大腦的成長不需要人工的幹 涉。早識字閱讀其實就是占用瞭孩子本應用於開發其他功能、本應健康成長的部分。不客氣地講,早識字早閱讀實際上是在浪費和扭曲孩子的生命,任何此類立竿見 影的教育方式,其唯一的好處就是取悅傢長,給傢長以炫耀的資本。
“兒童在生命的頭幾年,需要運用大部分能量去好好長身體,為將來的生活打下健康的基礎;他們需要運用能量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為將來的生活奠定心理地基。 他們需要運用能量確認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從而愛自己、接納自己,才能在將來的生活中百折不撓。如果我們在這個時期讓他們過早學習書本知識,那麼我們則 提前透支瞭他們用以發展生命的能量。”(《接納孩子》)
孩子3歲會念書,與到瞭8歲會念書,對孩子漫長的一生而言沒有本質區別,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差別越來越小。誰好意思在求職信裡寫“我3歲開始認字”呢? 一個人是否聰明、能否過上幸福生活,跟他幾歲識字閱讀沒有關系。今後的世界需要創新型人才,這樣的人才需要具備堅實的自信心、富有別具一格的創造力、能夠 擔負責任、善於體察他人的情緒,並有團隊精神,而這些關乎情商的素質,恰恰是需要在學齡前培養、開發和保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