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班都有一個被孤立的人

2016-08-18 23:28:56

媽媽的病好瞭,但是還要到外地去療養,得過一段時間才能回傢。

那要多久啊?

等你二十歲,媽媽就回來瞭。

太長瞭!可我想媽媽啊!

那就十五歲。

好。

這孩子後來就真的再也不問媽媽的事瞭。不僅如此,聽傢庭教師電話裡說,他每天都高高興興地去上學,很乖、很聽話,見人就說:我媽媽的病好瞭,等療養好瞭就回傢看我!

沒聽完兩句我的眼淚就下來瞭,忍不住問:你們真的相信孩子還不知道嗎?

沒人回答。

到底是害怕孩子會崩潰?還是大人們不能忍受自己已經崩潰?

大部分時候,我們向孩子撒一些所謂“善良的謊言”,真正想要保護的人,其實是我們自己。

當孩子爸爸和親友在討論要不要告訴孩子時,他們頭腦裡出現的所有孩子“要崩潰”的想象,都是他們自己內心最真實的第一反應向外的投射。他們想要崩潰,但現 實層面又不能允許自己崩潰,就把崩潰的願望轉移到孩子身上,然後用想象中的對孩子的“保護”,來保護自己接近崩潰的自尊。

因為在那一刻,失去親人的打擊,讓我們為喪失感到強烈的悲痛的同時,也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感到深深的恐慌。當我們自以為是地采取行動,以為自己在保護孩子的心靈時,更多、更深層是為瞭多少找回一些自己的控制感。

但孩子呢?

當大人們連傷痛的機會都不給他,都期待他“不能崩潰”,孩子就隻好開始自我欺騙。

問題是,孩子真有那麼脆弱嗎?今年地震後,多位去災區做心理幹預的同事回來後都感慨——相對於失去孩子的父母,失去父母的孩子要比我們想象的堅強得多。這也許是因為他們擁有更多未來,更願意立足現實往前看。

在這個朋友傢裡也是,孩子最終成為瞭最堅強的那一個,勇敢地承擔瞭保護爸爸的責任。孩子的潛意識感覺到,此時的父親需要做點什麼來找回自尊,就接受瞭父親的謊言,給父親提供一個“你保護瞭我”的機會。

但這樣對孩子的傷害太大瞭。在哀傷輔導中,重要的一環,就是讓生存者正視必須面對的真相。這樣活著的人才能有機會與死者在心理上完成“告別後,轉身”的全 過程,瞭結“被拋棄”、“被孤零零地扔在這個世界上”的感受。如果大人剝奪瞭孩子與離世親人最後告別的機會,那麼,孩子對於那個親人的等待或期盼,可能會 糾纏他的一生,成為一件“未完成事件”,反而使他難以全心全意過好自己的生活。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很久以前看過的一部古龍小說。

小島上住著一個姑娘和一個武士。姑娘是瞎子,武士對她特別好。姑娘常常問: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每次武士都回答:因為你是天底下最漂亮的姑娘,照顧你是我一生最大的榮耀。

一天,小島上來瞭一群強盜。他們要來搶這天底下最漂亮的姑娘。武士寡不敵眾,沒擋住強盜沖入茅屋。沒想到的是,所有的強盜見到姑娘都愣住瞭,然後哈哈大笑:“原來這就是你的美女?簡直就是一個醜八怪,白給我們都不要!”

強盜走後,武士不知道該怎樣安慰姑娘。姑娘卻十分平靜地說:“沒關系,我早就知道瞭。雖然你不說,島上的鄰人們怎樣談論我,我也會聽得到。隻是,既然你希望我以為自己是最漂亮的姑娘,那我就以為自己是最漂亮的姑娘!”

好一個“我就以為”!這到底是誰在保護誰?

也許,有一天,這個孩子也會對他的父親說類似的話:既然你希望我以為媽媽沒事,那我就以為媽媽沒事!到時候,我們這些大人,都該好好謝謝他。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