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意義在提升價值鏈條均衡性

2016-08-20 18:13:13

作者: 蔡子方

不知道歐美國傢的企業會否羨慕死中國企業,面對全球最大、消費者最“傻”的海量市場,附加值再低的產品,稍加包裝也會有銷量。羨慕是必然的,否則也不會 常聽到外資企業的領導人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總會說這麼幾句:中國是我們企業最為重視的國際市場,我們希望能為全中國人民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更優質的服務 (就差一句:怎麼賴著也不走瞭)……

不可否認,人口是影響一個國傢商業形態的重要因素,人口數量越往兩極影響的程度越明顯,當然還有人文因素、地理因素等。中國的商業形態正是受著 數量與人文的綜合影響,人口眾多、平均教育程度偏低,造就瞭一個低附加值的制造業大國。相比起來,瑞士人口充其量不過1000萬,甚至還不如中國某些一線 城市,但其高附加值工業極其發達,包括鐘表、機械、化學、食品等產業,牢牢占據全球產業鏈上遊位置。

巨人有著無比的力量,但同時也有著先天的不足,那就是行動緩慢,協調性差。先不談如何擠進發達國傢行列,中國在脫貧的道路上,已經整整走瞭50 年以上,直至上世紀末,“奔小康”一詞才慢慢淡出我們的視野。從來料加工、三來一補,到更大膽地引進外資、師夷長技,中國的行動在加速。

然而,速度和平衡,往往是個悖論。就如中國需要的是先富,而非巨富,這需要所有產業中價值創造鏈條的均衡性,可以來料加工,我們也看到從手工到流水線的飛躍,但似乎價值傳遞的鏈條在發展到流水線階段之後就停止瞭。

我們可以成就打火機大王,可以輸出柔軟舒適的紡織品,也能夠保證出口的皮鞋質高價低。但我們即便與外資合作生產的國產寶馬都受人詬病,同時也僅有個別代工企業如富士康、偉創力(還是臺資呢)能夠接下大量高端產品的訂單(如索尼、蘋果)。

一個企業如何才能讓每個員工在同等的時間內能夠持續提升價值兌現,我想,在被迫地產業升級以前,90%以上的企業主們都不會主動去想這個問題。 或是國內市場巨大,或是海外訂單不斷,業務不愁是其一;勞動力市場充足,供求關系對其極為有利是其二。企業主隻需花些心思處理三角債務、規避政策風險、和 銀行磨磨嘴皮,或許,再沒有比這更舒坦的方式去積累財富。

先天的優勢,造就先天的不足,這說法像極瞭阿喀流斯之踵的典故,如果我們隻看到海外反傾銷的不公,而不正視自身長期占據產業鏈下遊擋瞭其它國傢 的道,接下來恐怕會有第二道更為鋒利的劍,刺向我們先天的軟肋。如果我們仍舊對立地看待對員工的付出,繼續片面地認為與之的關系隻是帳目上的加減乘除,在 升級才有活路的、不久的未來,恐怕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將面臨“停轉關”。

不過也沒有關系,撐飽的漢子總有更多儲備,至少這輩子已衣食無憂,但如果仍有產業野心,理念的調整梳理恐怕是最難而又必須過的關口。中國企業走 出國門,主流觀點認為是文化差異是最大的門檻,非也。胖子與餓漢,求生的欲望與生存的技能可能都大為不同,美國汽車三巨頭隕落,鼓吹今年銷量全球第一的中 國市場,卻無人敢伸手接之,謹慎之外,多少還是有些自知之明。

脫貧五十年,全民致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