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孩子耐心的習慣呢?

2016-08-20 18:25:19

為瞭準備考試,童第周堅持自學英語,每天除瞭吃飯外很少離開書房。終於,童第周考上瞭效實中學。在效實中學,童第周又用滴水穿石的精神,使自己的成績從剛入學的倒數第一上升到瞭全班第一。這就是因為童第周對耐心學習有深刻的理解。

傢長要以身作則,教育孩子時就要有耐心。孩子做錯瞭事,要給他講道理,耐心地告訴他錯在哪裡。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打罵;就是拒絕他的不合理要求,也要讓他心服口服。

建議三:讓孩子學會等待。

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似乎沒有多大的耐心,隻要想到一件事情,他們總是希望立刻去做,否則便會不停地糾纏。

媽媽正在廚房裡做蛋糕,小慧心在一邊看著媽媽不停地忙碌。看見媽媽拿出香香的巧克力和新鮮的水果。小慧心說:“媽媽,我要吃蛋糕。”

媽媽說:“蛋糕還沒做好呢,媽媽要把粉調好,再加入慧心最愛吃的巧克力和水果。”

3歲的小慧心仍然糾纏媽媽:“我就想吃蛋糕!我就要現在吃!”

媽媽有些不耐煩瞭:“蛋糕還沒做好怎麼吃呢?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呀?”

小慧心開始討價還價:“那我要吃巧克力,吃水果!”

媽媽說:“你吃瞭巧克力和水果,媽媽還怎麼做蛋糕呀?”

“我不管,我現在就要吃!”小慧心開始耍賴起來。

媽媽無奈,隻好讓小慧心先吃巧克力和水果。

現在,慧心已經上小學瞭,但是,她做事似乎永遠都是三分鐘熱度,想的時候好好的,真要做的時候,總也坐不住。

事實上,父母如果從小教孩子學會等待,不事事都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耐心就會慢慢被培養起來。

剛剛吃完晚飯,媽媽正忙著收拾東西時,7歲的雨帆就開始叫道:“媽媽,我要到公園去玩。”

媽媽說:“等一下,等媽媽收拾完東西一起去。”

“不要,我要現在就去,你回來再收拾吧。”雨帆開始堅持。

“不行,做事情就要一件一件做,媽媽要先收拾完才能跟你一起去。你先等一會,看一會今天的報紙,媽媽很快就收拾完瞭。”

這時候,雨帆已經拿起報紙看起來瞭。等媽媽收拾完東西走到客廳的時候,發現雨帆已經看得津津有味瞭。原來,他看到瞭一篇自己喜歡看的小故事。

可見,遇到孩子沒有耐心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堅持,不能因為孩子的要求而作出讓步。如果父母每 次都是隻要孩子一要求就作出讓步,孩子得到的經驗就是“媽媽總是聽我的,我想怎樣就可怎樣”,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沒有耐心。當然,父母也不可以用生硬的 態度來命令孩子,如“不行,你給我等著”,這樣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因此,聰明的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等待是有原因的。

建議四:從身邊的小事來培養。

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小事情都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耐心。例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間等。剛開始,孩子會漫不經心地邊做邊想玩,這時傢長可以站在一邊督促孩子,讓孩子用心地去做,直到他把碗洗幹凈、飯桌擦幹凈、房間收拾整潔。要讓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耐心去完成。

在經歷過小事的鍛煉後,傢長應該再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點障礙,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難的機 會。因為耐心是堅強意志磨煉出來的,越是在困難的環境中,越能鍛煉孩子的耐心。這時,父母要鼓勵孩子做事不半途而廢。孩子經過努力完成一件事時,父母應當 及時給予表揚,強化孩子耐心做事的好習慣。

建議五:三分鐘耐性訓練。

如果孩子對學習沒有耐性,總是沉迷於玩耍當中,父母可以試試其他的方法。

安吉娜·米德爾頓在《美國傢庭的卡爾·威特教育》一書中介紹瞭一種“三分鐘”耐性訓練法,這種方法被證明是訓練孩子耐性的好方法。

皮奈特是一個缺乏耐性的孩子,他隻愛看電視和玩遊戲,對書本不感興趣。

一天,父親拿著個沙漏,告訴他說,這是古時候的鐘表,裡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時,整好是三分鐘。皮奈特想玩玩這個沙漏,這時父親說,以沙漏為計時器,你和爸爸一起看故事書,每次以三分鐘為限。皮奈特很高興地答應瞭。

第一次,皮奈特果然靜靜地坐下來聽爸爸講故事。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留意看書,而是一直看著那 個沙漏,三分鐘一到,便跑去玩瞭。但是皮奈特的父親沒有氣餒,他決定多試幾次。這樣數次之後,皮奈特的視線漸漸由沙漏轉移到故事書上瞭。雖說約定三分鐘, 但三分鐘過後,因為故事情節吸引人,皮奈特聽得特別入神,他要求延長時間,但父親堅持“三分鐘”約定,不肯繼續講下去。皮奈特為瞭早點知道故事情節,就自 己主動閱讀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