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婚?!隻是你不夠愛自己罷瞭

2016-08-21 11:06:23

小C問:德叔,怎麼辦?我覺得特別煩,我覺得這樣的人生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也好,工作也好,應該還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我都想逃,我壓抑,無休止的工作,人活著就是為瞭無休止的工作?是不是我這輩子就這樣瞭?我馬上結婚瞭,要不要這麼早就把自己打發瞭?我是不是得瞭婚前恐懼癥瞭?

我一直鼓吹自己,想讓自己成為導師,導遊的“導”,希望能對別人的人生旅程有所分享和傾聽,然後幫著梳理一下可能的未來。公眾號裡也提示可以提問,問答文章最有意義,雖然絕少有人提問。

其實恨嫁都是作死,擺不平獨立生活和現實的差距,再對莫名的未來充滿幻想,恨的不是嫁,是為什麼心目中的人沒有出現罷瞭。恐婚現如今倒是少瞭很多,因為大傢明白瞭一個理兒,“大不瞭離唄”。所以,所有恐婚的都是折翼的天使,起碼對婚姻還抱著一生一世的夢想。

婚姻現在最常見的詞兒叫“該結婚瞭”,這個該和成熟與否無關,大多和周邊人的心境和你的年紀有關,從你大致畢業一直到三十好幾,這個“該”就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大約年紀再大些,或許才能偃旗息鼓,不再聒噪。組建的叫傢庭,過的卻是日子,誰算計都算計不過過來人,所有的過來人告訴你的都是最穩妥的人生。於是,你總覺得扼殺瞭自己愛情的幻想,尋找到最匹配最穩妥的對象,總覺得在既迫不得已又計算停當的時刻選擇結婚,建築最安穩的現實,卻恐婚瞭!?

其實小C,年芳二十八,自立自愛,工作很有職業自尊,生活豐富節儉,小有所成。該婚瞭,也找到合適的,而且彼此認可,彼此傢庭認可,甚至愛情已然轉化為親情。一切水到渠成,美滿的婚姻即將展開;事業向傢庭的過渡,也無縫對接。但就是恐婚,壓抑的不得瞭,厭倦的不得瞭,疲乏的不得瞭。她不是那種覺得婚姻是墳墓的人,沒覺得未來就葬送瞭自己,就一定要黃臉婆的面對丈夫孩子公公婆婆,老公不知道未來怎麼樣……堅守的她還要堅守:對婚姻的信念無比堅定,相信愛相信親情,願意為愛情或是婚姻付出,但就是恐婚。

我說其實很簡單,隻是你壓根沒有關註到自己罷瞭。那,如何學會真正的關註自己?

沒有誰會承認不關註自己,不夠愛自己。因為你拼來搏去的,似乎都是讓自己活的好些。甚至計較自己每一份付出,看是否換來自己想要的。但關鍵點就來瞭,沒誰覺得自己付出和收獲是相等的,絕大多數時間你都覺得自己虧瞭。莎士比亞說,“世間的很多事物,追求時候的興致總要比享用時候的興致濃烈”,如今需要做個限定,除瞭婚姻。而且在追求婚姻的過程中,你越來越覺得付出和可能的得到不成正比,還覺得失瞭自我。於是,你從關註自己變成瞭關註自己的付出和將來的付出,得不得到回報,會不會顆粒無收或虧本,或是因為付出所以自己做不瞭自己。

難道關註自己不是為瞭愛自己,不是為瞭讓自己快樂?恐懼是面對未知的,快樂是當下的;付出是當下的,回報是未來的;自己是當下的,角色是未來的。想明白這些,你才開始真正關註自己,真正關註自己,你才能開始愛自己。

於是答案似乎也簡單,學會如何讓現在的自己快樂,才能抵禦對未來的恐懼。結婚不是讓你做不瞭自己,應該是做更好的自己,並建立屬於兩個人的未來。付出是快樂的,那你本身也就是快樂的,你自己快樂瞭,或許才能帶給別人快樂。傢庭和婚姻除瞭愛,還需要結果,自以為是的付出,一定得不到自以為是的收獲。愛情裡可以拿愛說事,婚姻裡愛永遠需要雙方認可的結果。所謂的怕失去自我,還是在意自己的付出沒有自己想要的結果。

讓自己快樂似乎不難,讓別人也快樂有點難,讓自己在婚姻裡不僅不感覺失去自我,還能快樂的帶給周遭快樂,更難。但前提永遠是自己堅守的東西能讓自己快樂,也並不換取什麼想當然的收獲,也能帶給別人認可的愉悅和快樂。

最後給小C開瞭藥方:

尋找自己的愛好,培養愛好,並堅持熱愛;

你所謂堅守的,一定是要讓自己快樂,並帶給對方或傢庭快樂;

傢庭是個愉悅的場所,不是個計較付出收獲的場所;

保持自我的獨立和底線,並盡早告知對方,這個底線跟彼此的付出沒有關系;

保持自己的朋友圈和自娛的時間空間;

為瞭某種信念的堅持都是值得快樂的事情,但是做好接受最壞打算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