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金字塔原則”

2016-09-23 11:06:05

古人窮極一生,總想著和上天怎麼通靈,埃及的金字塔就是一個例子。反正法老覺得自己能復活或是在陰間能繼續作威作福,建個金字塔玩玩,弄個木乃伊當當,然後的然後就建瞭金字塔。

據後邊無比崇敬卻偷墳掘墓的考古學傢研究,金字塔的高度、周長、重量、指向、通道的方向等等,不是很地日距離、就是和圓周率、地球重量、經緯北極、獵戶星座什麼的相關,反正窮極宇宙真理,無處不暗藏玄機和智慧。

反正這個“三角形 +底邊正方形”,怎麼看起來都穩穩當當,所以差不多的陵墓都長這樣。真牽扯到崇拜和絕對的權威,少不瞭提到“金字塔”三字。三角很穩定,塔尖塔底也符合食物鏈、世界觀,自然諸如人的類型、層次、思想都可以金字塔化。寫作、材料準備、邏輯、結構化思考、溝通技巧等方面,有個鼎鼎大名的“金字塔原則”。本身是那個能不夠的麥卡錫咨詢內部的一個原則,後邊有個能人明托寫瞭本書《金字塔原理》,後人尊為圭臬。

歸納、演繹,因果、果因,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等等邏輯結構、時間序列。金字塔模型還揭示瞭如何運用 SCQA 架構,即“情境( Situation)、復雜( Complication )、問題(Question )、答案( Answer)”,構建邏輯體系和語言體系,對於寫作那是極好的。

及至後來,人們發現這個金字塔很萬能,我們的思考、生活、思想、認識都需要金字塔來招呼。 簡而述之,一個事物及人,甚而生活必須由三個以上的內容支撐才可能穩定,最佳是三個內容再加一條時間線。

認知模式建立金字塔原則。 如果我們的信息來源於單一的人或媒介,沒有達到三個可以佐證的信息源,也沒有時間情境的限定,我們幾乎可以認定,其是偏頗而缺乏足夠真實的。我們身邊那麼多的八卦及留言,我們因為某人的一句話就對某人徹底決裂,通常那些人運用的除瞭篡改之外,就是“擇言以告,人皆可殺”,而被左右的自己的內心,倒是經常需要學會金字塔原則。

生活模式建立金字塔原則。 如果你生活裡人的環境、愛好的環境、朋友的環境、同事的環境,隻局限在少於三個,那註定是不穩定的。如果任何足夠三個的結構,又沒有時間軸上足夠的長度,基本可以確認你的生活一團混亂。我們的糟糕,大致都是因此而引起的。你檢視你的生活,大多如此。

學習模式的金字塔原則。 人生反正是個學習的過程,你死亡的那一刻,不是你身體不行瞭,而是拒絕學習瞭。但我們的學習成年後,最常見的就是死鉆一門自己喜歡的,對其他的不屑一顧,在讀書裡尤為如此。當你一段時間,一直讀的書沒什麼區別也沒什麼加深,基本來講,你讀書也算白讀瞭,更談不上學習瞭。

追求因果的金字塔原則。 我們最常用的處事方法和思維邏輯,就是簡單的因果關系,但幾乎無一例外的,像我們的歷史書一樣的,我們總在尋找關鍵的一個點,然後推出看似最有說服力的因或是果。但警醒的人或是敏銳的人,一定會為一個結果尋找更多可能的原因,並對一個可能的原因尋找更多可能的結果。

溝通和邏輯的金字塔原則。 除瞭預設立場之外,溝通和邏輯裡最怕的無非是各說各話各找各媽。溝通和邏輯,除瞭建立自己明確的原則外,還需要瞭解溝通者的邏輯和內容,最好再建立一個雙方認可的邏輯和內容,限定在特定的時間情境中,這樣的溝通才可能有效才可能是邏輯完備的。

三觀信仰的金字塔原則。 現代社會的標志就是毀三觀和引發欲望,現代人最大的特點是可以圍觀網紅,卻絕不改變自己的生活;渴望特立獨行,卻永遠害怕離群索居;宣示自己多麼的信念堅定,卻對任何與自己相左的信仰恨不得殺之後快。如果你的信仰和三觀,不是足夠包容足夠多的看似對立的事物,不是足夠長時間穩定而有效,那三觀和信仰也無非是你脆弱的遮羞佈罷瞭。

一本好的書,一個好的方法,帶給我們人生改變的可能。但任何書籍和方法,除瞭改變我們的思想,最應改變我們的行動;行動本身是對書籍、知識最大的尊重。如果一本書永遠帶不來你行動的改變,那消磨的時光,隻是為瞭填滿而填滿。

你的人生如何運用“金字塔原則”呢?

隨附 Ps:寫作的金字塔原則。 當我們看一篇故事的好壞,如果是一條線索的短時間的內容,能稱得上大作的不多。有瞭三條左右的線索,並有一定時間的延續,通常都成瞭名著。我們的人物描寫、事情順序、景物描寫多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