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思路看經濟危機

2016-09-20 11:05:42

文/武志紅(微信:wzhxlx)

請問,我們如何度過經濟危機?我們能怎樣讓自己更有效率、更努力、更節儉?

前不久,在上一個企業傢和高層管理人員雲集的課程時,一個公司的老總向老師提出瞭這個問題。

課間時,我找到他,和他分享瞭一個夢,這是我的一個女性來訪者的夢,此前我在本專欄文章《別忙,先感覺一下我自己》中寫過:

我夢見我是一隻鳥,在一個黑漆漆的山洞裡,山洞裡還有很多我的同族,我們都不會飛,我們擠在山洞的巖石上,各自占據著一個窄小的位置不敢動彈,否則就會掉下去。

突然,我找不到我的位置瞭,最後一個位置被一隻不是鳥的動物占據瞭。它冷冷地看著我不打算提供幫助,我從巖石上掉瞭下去,像自由落體一樣,那一刻我很恐慌。

但在跌落中,我突然發現,我有翅膀,於是我努力地撲騰翅膀,心裡有一種莫名的信念,相信我一定能飛,而我果真飛瞭起來,再也不怕墜落。

我飛得自在而瀟灑,我的一些同族也明白瞭自己可以飛,它們跟著我一起呼嘯著飛出山洞,與經過洞口的一群白天鵝會合,飛向藍天,這時我發現,原來我和我的同族都是粉紅色的天鵝。

我們還飛過大海、森林和湖泊。我發現,我們不僅能飛翔,還可以遊泳。低低地飛過水面時,有人將水濺起,潑向我們,我覺得這沒什麼,畢竟這對我們構不成任何傷害。

借這個夢,我解釋說,通常,我們每個人隻有一套生存的邏輯,我們對這套邏輯特別執著,那時我們就像這個夢前半部分的鳥,覺得生存空間就隻有巖石那麼大一塊地方,自己必須緊緊抓住這塊巖石。並且,越到危機時刻,我們就會抓得更用力,擔心一旦掉下去就徹底玩完。

然而,或許在任何時刻,我們都可以嘗試松手,放開對這套邏輯的執著,那時我們便會發現,外面海闊天空,可以做的選擇其實非常多。

譬如,為瞭應對目前的艱難時刻,作為一個企業傢,你可以對原來那套邏輯更執著,變得更有效率、更努力、更節儉,這是一條路;你也可以休養生息,養精蓄銳,將註意力放在練內功上,例如1998年的經濟危機時,很多人選擇瞭上課學習;你還可以徹底放棄,嘗試新的領域;或者,如果有實力的話,可以學習巴菲特,別人貪婪的時候你恐懼,現在別人恐懼的時候你貪婪……

我講完這番話後,他說,謝謝,很有啟發,的確不必非得再走提高經營效率這條路。

下雨瞭,要避雨?

隻有更努力才能生存,這種理念乍一看沒有問題,但假若自己將這一理念視為唯一的選擇,這就是一種教條瞭。不幸的是,我們多數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教條瞭,有太多的“必須如此”、“非如此不可”之類的教條控制著我們。

並且,非常有意思的是,越是到瞭危險時刻,我們越容易變得更教條,但從道理上講,越是出現瞭危險時刻,我們越是需要改變自己的信條,因為原來的那一套信條常常就是自己目前危機的制造者。結果是,危難時刻,隻有少數改變瞭自己的教條而發展出更好辦法的人,不僅可以度過危機,甚至還可以從危機中獲益。

有一個小故事可以很好地說明我們對教條的執著。

數月前,一個朋友去三亞遊玩,她在海中暢遊的時候,突然下起瞭不大不小的雨,這時遊泳的人們紛紛跑上沙灘。

跑上沙灘幹什麼呢?要麼是躲在一些地方避雨,要麼是打開包找出傘來擋雨水,和我這個朋友一起的人,都在找各種辦法避雨,而隻有她一個人還在海裡遊泳。

她回憶說,這真是很荒唐的一幕,難道浸泡在海水中,和被雨水淋一下有根本的不同嗎?為什麼在海裡遊泳的人非要去避雨呢?

我回答說,看來,人們腦子裡有一個信條——“下雨瞭,要避雨”,所以當雨水來後,他們自動地想辦法去避雨,而沒有對這個信條做一個檢驗:真的非如此不可嗎?

我也想起瞭自己兩個經歷。一個是上初中的時候,一次夜裡下暴雨,電閃雷鳴,但我突然有瞭一個強烈的沖動,要去感受一下在暴雨裡的感覺,於是走出教室,出去走瞭一圈,自然是被雨淋透瞭,還摔瞭一跤。回來後,有的同學說我瘋瞭。似乎是,下暴雨不打傘就出去是犯瞭禁條似的,但對我而言,這是一次非常棒的體驗,我就此寫瞭一篇小散文,後來一直覺得是我中學六年中寫得最棒的散文,有真實體驗就是不一樣啊!

還有一次是上高中時,是課間休息時,突然下起小雨,所有人都飛快地跑到瞭教室屋簷下避雨,隻有我一人例外,我覺得雨水這麼小,就算淋濕瞭,一會兒就會幹,所以我還是像散步一樣向教室走去。這時,屋簷下的所有人都對我起哄鼓掌吹口哨,他們覺得我是異類吧,但這樣在小雨裡走走到底有什麼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