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個新生事物是否符合未來?

2016-10-23 11:19:32

文/王堅

在線三定律,可以幫你去判斷一個新生事物是否符合未來。

我們正處於一個在線的世界,隻有在本質上理解它,懂得審視它,學會使用它並保護好自己,才能發展。若幹年後,當我們都習慣於在線狀態時,就不會有人專門討論這個問題,正如人們不再會去刻意討論太陽為何懸掛在頭頂一樣。

但今天不是這樣,我想問大傢一個問題,你覺得你的朋友是見過面的多,還是沒見過面的多?見過面的朋友是指,在離線狀態下交流過的;沒見過面的朋友是指,隻通過在線狀態進行過文字、語音、視頻交流的。

研究表明,在線維護的朋友跟你在離線環境下維護的朋友數量是基本一樣的。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傢羅賓·鄧巴(Robin Dunbar)通過研究英國人寄聖誕卡的習慣,提出瞭著名的150定律,即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大約是150人。與傳統生活中的數字並無大差別,Facebook公司的分析數據表明這一數字同樣適用於網絡世界。

人數的差別在這裡可能不重要,但問題的關鍵是當人均在線好友占社交關系總數的一半以上時,我們的生活將會發生徹底的變化。

無獨有偶,美國著名推銷員約瑟夫·吉拉德(Joseph Girardi)提出瞭250定律,大意是在每位顧客身後,大約有250名同事、鄰居或好友。如果你獲得瞭一位顧客的口碑,就意味著同時獲得瞭250個人的口碑;反之也成立。但我們知道,在互聯網上,得罪一個人就可能會導致你得罪一億人。在這裡,人數的差別很重要,那是在線和離線的差別。

在線意味著,你出行的頻率大大減少,乘坐火車和飛機的次數大大減少,用於網絡和在線設備的支出在你的總支出中占比不斷上升,周到的外賣服務比優雅的法國餐廳更容易打動你,SOHO(在傢辦公)成為上班常態而不是特例,“開會”指的就是在網上發起視頻對話。正如多年前天貓的一句廣告語:沒人上街,不一定沒人逛街。在廣告語的配套視頻中,街道一片荒蕪,咖啡館無人問津,汽車都停在一旁,但是全球最新時尚秀上的衣服卻不斷被消費者在網上購買著。

在我看來,在線社會會帶來一系列新的社會關系,包括新工作、新機構、新傢庭、新婚姻、新友誼、新消費,原因簡單而又神秘:它們與互聯網連接到瞭一起。

在數字化時代,著名的摩爾定律對整個產業(不僅僅是半導體)未來走向的判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今,我們迎來瞭在線世界,有不同的規律需要我們去探索,我們要用不同的方法認識這個世界。對我們來說,在線後的互聯網、數據和計算有三個基本定律要遵守。

定律一:每一個比特都在互聯網上

世間萬物,你可以說它是原子狀態,也可以說它是比特狀態。比特,可以被理解為物理上所說的對象。其實定義無所謂,反正它的最終狀態一定要在線,這樣一來,世間萬物就通過比特連接在一起瞭。

哪怕是一棵樹,你也可以人工地給它做個標記,這個標記會使得樹被納入在線系統。隻有依附於在線系統實現發展,原子與比特才是未來的狀態。

IPv6協議的地址長度為128位,相比IPv4協議的32位數字,它能為世界上每一粒沙子都分配一個IP地址,好像專門為在線設計。

定律二:每個比特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流動

如果離線世界沒有太陽、石油、風力等能源,是運轉不起來的。而數據是讓整個在線系統能夠煥發生機的一種能量,是系統運作的重要基礎。每個比特所代表的數據必須是流動的,這是使在線系統充滿活力的源泉。

如果在線系統沒有瞭數據流動,那就一定會退化為離線系統。一旦沒有瞭數據流動,也就是說你與別人的交換越來越少,這意味著你已經快要離線瞭。 我再強調一遍,在線系統不是因為連上網絡就叫在線瞭,隻有進行數據流動才是在線系統。

就像一條公路,哪怕全部鋪上柏油,10 年沒人走路,野草照樣會長出來。退化總是在無意中悄無聲息地出現。

為什麼我反對私有雲,本質上來說,私有雲就是數據不流通,隻在自己內部做循環,人們必須在一個晦澀、虛假而且封閉的系統內,看著數據流動, 卻忘瞭數據流動天生就該服務於全社會的需求。私有雲是美國在線式的互聯網,而今天我們將互聯網稱之為互聯網而非美國在線。

真正的流動,必須是在互聯網而不是局域網內流動。有時我會和人講,如果你一定要強調大數據,那請記住大指的是互聯網的大,把東西封閉在自己的公司裡是沒有前途的,數據在互聯網上流動比在局域網裡產生的價值要多得多。這個道理很淺顯,但不見得每個人都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