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沒被富養的女孩後來怎樣瞭

2016-10-27 18:05:25

01

大姑姐打來電話,告訴我們她要去新疆摘棉花。行程三天四夜,坐的是硬座,中途還得轉車,橫跨幾乎一整個中國。

我們都心疼,勸她算瞭。可她爽朗一笑,連聲說:「沒事沒事,我和村裡好幾個人一起去,隻是摘棉花,又不累。」

在她眼裡,這可能真的算不上什麼。30多年來,她帶大兩個弟弟一個妹妹,從小就幫著父母割草放牛洗衣做飯,19歲嫁入鄰村即操持傢務,又接連養大兩個兒子,伺候重病的婆婆。算起來,哪一樁不比摘棉花辛勞?

可我從沒聽她抱怨過生活,她的苦她的累,都是老公後來慢慢說給我聽的。而我想要討論的是,一個被窮養大的姑娘,還有沒有得到圓滿人生的可能?

其實大部分的窮養,都是被動選擇的。出生時間與出生地點,可能早就註定你以後的十幾年將過上怎樣的日子。

大姑姐生於80年代早期,出生在雲貴交界處,烏蒙山腳下的一個小山村。在她之後,父母又陸陸續續生瞭三個孩子。

這樣的女孩,和富養自然扯不上半毛錢關系。弟弟妹妹未出生時還好一點,但傢裡孩子一多,父母的精力難免要被分散。加上她是長女,需要承受分擔的似乎就會更多。

老公告訴我,姐姐8歲才上學,為的是等著小3歲的他一同入學,便於照顧。那時姐弟倆總是天不亮就爬起來,吃完母親準備好的簡單早飯,就匆匆往學校去。

孩子多的農村人傢,吃穿都很簡單。我沒有親眼見證,但我相信,大姑姐小時候,應該也期待過穿著禮服的洋娃娃,渴望過粉色的發箍蝴蝶結。

那是普天下女孩都做過的夢,隻是有些人的夢始終遙遠。

80後,其實也是她身上的標簽之一,可她身上,從來沒有媒體貼上的諸如叛逆、任性之類的標簽。當城裡的同齡人為上興趣班苦惱時,她的興趣是到山上撿野生蘑菇,再走上一個小時山路,去城裡賣個好價錢。

02

那個時候,我的表姐在幾百公裡之外的小城裡,正為自己沒有一個漂亮書包而發愁。

姨媽頂替阿公進瞭廠,因為文化程度低,隻能去瞭單位食堂做飯。後來嫁瞭一線工人,生瞭表姐,在一個僅有20平米的小屋子裡,生活瞭近10年。

若是從階級來劃分,他們一傢算是城市貧民,在國企改革浪潮還未到來時,生活倒也勉強過得去。然而剛剛趕上單位集資房子,下崗便一陣旋風刮過來。姨父下瞭崗,全傢人的生活,就都隻能指望姨媽的幾百元工資瞭。

對表姐來說,這意味著本就與周圍同學有差距的生活,更加黯淡無光。

富養女兒,其實早就不是新鮮的話題。表姐的閨密們,當時便穿著迪斯尼的衣服,上著芭蕾舞班和鋼琴課,回到傢就有新鮮牛奶和進口提子端上來,一個個被寵得如同公主一般。

可這些,我的表姐都沒有!

她的早餐是媽媽煮的酸湯米線,運動鞋不到破瞭洞不可能買新的,課外活動是守著電視機一遍遍看還珠格格。她是個懂事的孩子,內心渴望但從未主動提出要求,然而女兒眼神裡不時流露出的委屈和渴望,卻讓父母倍感心酸。

姨媽和姨父知道女兒應該富養卻力不從心,便隻能從其他方面去彌補,用另一種方式將她寵成公主。他們對她的要求從來都是好好學習改變命運,大小傢務一點都不需要沾手,竭盡所能為她創造學習條件。

於是,表姐到瞭20歲四處打工謀生時,依舊沒有洗過一隻碗,做過一頓飯。

03

我的公公婆婆,從來不知道什麼叫富養。

在他們看來,孩子就是要打磨的。在課堂上學瞭文化知識,回瞭傢幫著父母燒火做飯天經地義。

衣食住行上,吃得飽穿得暖,就已經足夠。

至於學習,能考上好學校自然砸鍋賣鐵都要供,不行也沒什麼大不瞭,有田有地有手有腳,難道還會餓死不成?

大姑姐在這樣樸素的育兒觀念下,長成一個能幹的少女,16歲時外出打工,19歲與鄰村的姐夫相愛,然後出嫁,做瞭另一個農傢院落的女主人。

你若是問她幸不幸福,她多半回答不瞭。

但她的確沒什麼煩惱,姐夫開瞭一輛貨車,進進出出生意不算壞。傢裡剛剛翻修過房子,傢具電器都換瞭新的。兩口子感情很好,有存款、有孩子、有希望,日子就有奔頭,即使苦點累點,卻都是熠熠生輝閃著光的。

幸福是個太抽象的字眼,我們這些所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總是將幸福二字定義得寬廣博大,大至傢國春秋,小到柴米油鹽,無一不是衡量標準。但有一句話或許放之四海而皆準,心頭若無煩心事,便是人生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