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5 11:00:37
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一個可以與你產生共鳴的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其困難之處一方面是來自於溝通本身的困難性;
另一方面還是來自於,我們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要求別人來理解我們,要求別人來和我們共鳴。
我們隻會拋出自己的觀點,迫切的尋求認同與贊美,對別人指出的我們的謬誤之處百般辯解,或是在心理上以各種方式為自己開脫;
當別人提出自己的想法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反對,直覺的會去尋找對方的漏洞和不足之處,從而也就根本沒有看到那些閃光的部分的價值。
所以我覺得人與人的絕大多數交流都是“失真”的。
我們太過關註語言,甚至隻聽得到語言,隻看得到對方的表情,隻關註瞭對方憤怒的舉止,而完全沒有意識到:
語言,表情,舉止,這些都隻是“內心世界”的一種外顯的表現和投射。
而這種表現和投射往往還都是不準確的,扭曲的,或者錯誤的。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要看到那個“潛在”的世界,看到“真實”的世界。
隻有你去看到瞭這個真實的世界,你才能明白,這個看起來酷酷的人其實很不自信,那個母親看似委屈其實這隻是一種控制她的孩子的手段,你的伴侶看似在無理取鬧其實隻是想令你意識到她有多痛苦。
你明白嗎?
語言無法準確地形容出她的感受,邏輯不足以解釋為什麼她會在一切看起來都很好的情況下情緒失控,現實世界的種種規則與限制所壓制的那些存在於潛意識之中的憤怒、委屈、不甘、破壞欲、悲哀等等,強烈的渴望被釋放,被安撫。
但是經過規則的扭曲之後,這些所有表現出來的情感,就會在現實世界中呈現出一種歇斯底裡的感覺。
那麼意識到這個“潛世界”的存在對我們每個人而言的第一個幫助就是:我們能夠開始瞭解真實的自己。
心智成熟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自我的一致性」。
那些說話不算話(比如我),欲望與責任感總是起沖突,時常猶豫不決無法做決定,今天躊躇滿志有瞭一個想法明天就推翻等等的人,問題的本質就在於他們的內在是不一致的。
比如說我,我一方面會為瞭虛榮或是一些良好的自我感受而偽裝出很優秀、很厲害的樣子,另一方面我又極度厭惡去做那麼我不喜歡的、虛偽的事情。
所以我可能今天為瞭獲得良好的自我感受而信心滿滿的指點江山自我吹捧,明天又立刻喪失瞭自我價值感,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不想做,什麼都不應該做。
我整個人在很多時候是“分裂”的。
當我開始看到這個“潛世界”之後,我首先是理解瞭我自己。
冥冥之中像是有一個契機在推動,我達成瞭和我母親的和解。
在周一的晚上九點,我給母親打瞭電話。
痛哭流涕告訴瞭她我童年時有多麼的孤獨和痛苦,在我成長過程中她的一些做法令我有多麼的受傷,我一直都覺得很沒有安全感,沒有人能保護我,沒有人能接納我。
還有一件一直以來令我本能的都感覺到很不舒服、但我從沒好意思直接向她說出口的事情:我覺得她並沒有像她自己說的那樣愛我。
她總是苦大仇深的告訴我她有多愛我,她願意為我付出一切,但事實上我所感受到的是,她並不是像她自己所說的那個樣子對我的。
向我的母親說出我內心底的這些感受對我而言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這些經歷持續不斷的在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著影響。
而我能承認這些經歷,去講出這些經歷,這也就意味著,我內心的那些創傷,委屈,恐懼,絕望等等得到瞭一次釋放,這些深層次的感受被“看到”瞭,於是「治療」也就發生瞭。
當這次和解達成後,我自身的“分裂”也就自然而言的得到瞭愈合。
我做瞭一件自損形象的事,這在本質上相當於是我自己主動打破瞭對虛榮的追求,也不再指望依靠偽裝來獲得一些良好的自我感受。
由此我自身的“一致性”也就得到瞭發展。
所以你開始看到這個“潛世界”的時候,首先會看到的是真實的你自己。
這種「看到真實的自己」這本身就是一種自我成長,然後,你才能夠達成和自己,和外界,和他人的和解。
另一方面,我們開始關註“潛世界”之後,才能夠看到真實的別人,和別人發生真實的「聯接」。
我想到一件很酷的事情。
當一個女孩向你打招呼說Hey的時候,你笑笑,回答她說:“我也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