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痛越堅韌,越夢越清醒——《廉潔拐點》書評

2017-04-23 11:00:27

對於行使公共權力的國傢公職人員來說,必須適應“監督無處不在,問責無時不有,舉證無人不可”的網絡化生存環境,必須在辦公室內外、八小時內外全天候保持地人民監督和黨紀國法的敬畏感,必須適應“既管本人又管傢人”、“既管才德又管財產”的全方位監督壓力。

【有效民主】

如上所述,廉潔事關人民的方方面面,與“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息息相連,而在這其中,社會公平和政治民主與廉潔的關系最緊密。

在社會公平方面,“富人太富,窮人太窮”的社會不可能清廉。因為人們會不擇手段地“向錢看,向上爬”。所以貧富越懸殊,腐敗越難治。隻有把教育、醫療、住房的民生難點用公共財政、公共經濟、公共服務來“兜底”,才能確保“中國夢”不是少數人的特權。“少數人的成功”和“壟斷者的繁榮”,如同給腐敗高發期戴上的鍍金飾品;“多數人的幸福”與“改革者的成功”,才是向著共享、普惠的社會目標一步一步奮進。

因此,必須把維護民眾的“錢包權”作為施政重點,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資源在市場中配置,資金在網絡上監管” 。一是管好國傢財政即“公傢錢包”,重視知情權、監督權和信息公開;二是理好社會財富即“私傢錢包”,強調民生權、財產權和分配正義。兩個“錢包”消長用度,體現瞭公共政策偏好和社會分配導向。

在政治民主方面,腐敗是不民主的內衛,更是不公開的嫡親。因而,國傢穩定離不開民主。但是,民主不在於如何標榜,而在如何實現。而對於中國人來說,實現民主的關鍵,是從“熟人社會”走向“陌生人社會”。即在一個不相熟悉的共同體下,能夠承認對方人格、追求互相平等、訴諸理性交流、少數服從多數、支持他人權利。這需要我們遠離“不是自暴自棄,就是自尊自大;不做皇帝,就做順民”的極端情緒,遠離“道德潔癖、利益近視、文化散光、散漫被動”的社會戾氣。

此外,信任不能替代監督,民眾實施問責,擔起人民主體地位的責任,除瞭自我意識的覺醒與提升。還離不開對當下時代資源的有效利用,一個社會資源,即支持和舉辦體現共同價值觀的社會活動,訓練自己在團隊中“不卑不亢的商量,不即不離的合作”的能力 ,從而培養公共觀念、紀律習慣、組織生活和法治精神,繼而最終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另一個是技術資源,用互聯網和大數據這樣幾乎是零成本、無時差的集體凝視、集體苛評與集體合圍觀中,讓公權主體不誠不信、不廉不潔的成本呈幾何級增長。

當然,同在屋簷下共事難免磕磕絆絆,陌生人間的交流融通總會糾紛不斷;互聯網也未必是“互信網”,大數據更未必是“真數據”。外界資源運用中產生的問題值得警惕,以避免產生與初衷相違背的嚴重後果。但是,相比之下,必須時刻牢記的是:國傢就其本質而言,是一國國民的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治理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這種共同體的存在,隻可能是實踐出來的,絕不可能是思辯而成的。

【新路在望】

萬事從來貴有恒,無須揚鞭自奮蹄。拐點不是“車已到站”,而是“新路在望”,在不敢腐的目標初步實現,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壩正在構築的廉潔拐點下,“堅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堅持,推動問責制度落地生根”。

而若要問責制度紮根和繁茂,實現政治生態的穩定性、開放度、透明度和成熟度,須從“註意傳統文化“與”順應時代潮流”兩個角度出發。對過去我們看得越清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就越多。中國傳統對清官的七大特征(正氣、勤政、諫諍、執法、愛才、律己和傢教),對當今的我們依然有著不可估量的啟示意義 。而對當下我們看得越透徹,未來發展的確定性就越高。廉政建設與反腐敗鬥爭已不再是獨善其身,而是雙向開放。即“黨內-黨外”監督互動機制(黨內治理開放化),健全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等黨外監督體系;與“國內-國外”協同聯動機制(國內治理開放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深化反腐敗國際合作。

承上啟下、繼往開來。抓鐵有痕、踏石留印;激濁揚清、扶正祛邪。持守擔當,自我革命;越痛越堅韌,越夢越清醒。

腐敗就是穿過時光峽谷時最兇險的灘塗與巨浪。《廉潔拐點》提供瞭一份來自美國歷史的成功經驗:老羅斯福總統從制度上解決瞭美國當時嚴重的腐敗文體,將國傢帶入瞭正軌,成為當之無愧的領袖,因為他實現瞭共和黨與民主黨的趨同性治理共識、聯邦和各州的協同性行動共識、資本傢和政治傢的政治共識,在反腐與廉潔建設中凝聚瞭社會上下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