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的意義

2016-08-12 23:03:35

旅界有兩句警語,叫“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是對路上人的奉諫。對此我是有自己的解讀的。前句那就是告誡行者格外地珍惜,平息靜氣、駐足凈目,踏踏實實地去感慨去驚嘆漫山遍野枝繁葉茂的揣磨,揣磨滿眼競艷的真實與淵源;後句則提醒著我們努力地行進,提氣挪步、挺胸而前,小心翼翼地去尋聽去傾吐滿腔熱血心潮澎湃的喘息,喘息矽步千裡的汗滴和痕跡。每每這個時候我一定在想,在這個原本平和、靜謐、悠然、寬宥的世道裡,怎麼還能有那麼多的那麼堅韌不拔特立獨行漸行漸遠的串行?這是一種多麼的如影隨形和多此一舉。

今年的春節,我把幾乎整個的假期都揮霍在濱海古城福州。從市井百態的三房七巷,到波濤連天的平潭小島,自森林公園的鶯歌燕舞,至馬尾海港的搬古弄今,林林總總、意到行足。把曾經數次梳理過的新顏舊貌覆去顛來個夠,唯獨沒去登福地之巔鼓山。這讓我這個登山癖者自個兒都有些詫異。因為什麼呢?自嘲、還是怯懦!都無以復答。或許同諸多次的過往一樣,缺憾原本就是登山運動的一種姿態和本原。

記起瞭鼓山頂上的一幅楹聯:“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這是當地砥柱、也是國之楷模的林公則徐前輩的遺作。非常歉意的是,之前我曾經一直把它當作東嶽泰山頂處的一處景觀和典故。

十多年前,我利用差外的機緣,花費瞭一個上午的時間風風火火沾沾自喜地浮光掠影瞭整個泰山的壯闊。那個時候,自已是真正的不諳風景、不勝途事。自以為已經“登泰山而小天下”瞭,對全程的腳步和急切滿不在乎,全然沒有一丁點的留心和刻意!說是風塵仆仆、走馬觀花,結果忘乎所以一無所獲。就難怪別去之後對林公的教誨都沒多少的領悟和記憶,甚至結孕岀許久的訛誤來瞭。

不過,那次泰山之行也並非心得全無。可以說,接下來的日子,我就偏愛上瞭這仰山之累、疊步之趣的登山之事瞭,也算是缺憾之外的自我糾偏吧。

歌手劉歡有一首經典的歌曲,叫《在路上》,很中聽很在意境。對一個登山人來說,累極之時,乏力之處,困頓之途,來上這一曲的吟吟和和,鏗鏗鏘鏘,真有些久旱之雨滴,餓俘之甘飴的感受瞭。歌是這麼寫的:

“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為不安分的心/為自尊的生存/為自我的證明/路上的心酸/已融進我的眼睛/心靈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堅定/……”

登山,作為一種興致,就是如此。作為一種修煉,更當如此!

點評:山在光臨的眼中,可愛至極,在光臨的腳下,踏實堅定,這是多麼真切的體驗,非凡的領悟呢!登山者從來都不是為瞭征服自然而登山頂,他們是通過攀登來征服感動自我。他們會說:假如生命是醜陋的,我寧願不要來生;假如生命是美麗的,今生我已經滿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