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3:41
六月充滿戰爭和生離死別,因著高考和各類的離校分赴前程。
高考似乎是場戰爭,與他人的競爭和背後期望的眼神,其實說起來倒更相似一場自虐的表演,結果千奇百怪,過程不一而論。但觀者與被觀者,都是喜劇的角色,這樣的演出總會顯得充滿互動與激情。
及至躍瞭龍門,不是欣喜和狂放,反卻是恍然大悟和無盡空虛,“原來沒有想象的那麼難。”“未來又和現在有什麼關系?”
近期在看書,一本自虐的書《思考:快與慢》,翻譯很爛,原版太累;一本《第五項修煉:心靈篇》,朋友送的。坎內曼所致力研究的行為經濟學,是一門介於心理學與經濟學之間的邊緣科學。心理學給經濟學上課,數據和科學工具被修理也是好玩的事情。並因此得瞭諾貝爾經濟學獎,更是讓人耳目一新。至於聖吉,《第五項修煉》還算是管理學,到瞭心靈篇,純屬冥想和東方思維教程。
交叉著讀起來,腦子倒是不打架,思維有點亂。讀著讀著,覺得世界真的大一統瞭,喜歡西方人的思維,釋、道、蘇菲、禪、瑜伽,一概的喜歡一概的去揉搓,有點泛神論的感覺。倒是再參照些《中觀論》《道德經》什麼的,就剩瞭一句“不可說不可說”。
不可說和青春有什麼關系呢?跟六月又有什麼關系呢?
解讀青春和懷想青春,一直是人生的主題。雖然明白,人生最大的恐懼,不是不能面對當下,而是總想回到過去。青春在的時候,我們嘗試閱讀和解釋;於是,在青春離開的時候我們在唏噓和懷想。
青春該是某種旋律,而不是一首歌的歌詞吧。我們總是很關註歌詞,而忘瞭其背後的旋律。於是我們強調有一個有觀點的青春,而不是謙卑而擔當的青春。青春要靠陣營保護的話,躲在被保護的角落,那麼害怕悲傷來襲和自怨自艾,可以呼嘯不能受傷,這個青春有點病懨懨的。
問題一定在你,一定不在這個世界。你的成長不是沒有目標,不是沒有想象力,不是沒有願景,唯一沒有的僅僅是無法看清或是不願意承認真正的現實。這個世界沒有你不會變差或是變好,你沒有這個世界就什麼也不是。或,你能不能先承認自己錯瞭,再註明自己是對的?
可以做一個特立獨行的豬,不能做一個特立獨行的青春。豬還是豬,特立獨行與否不影響它是豬。青春一味的把特立獨行標簽到自己身上,像是告示欄,真哪天揭掉瞭標簽,白白的版面上殘留的都是標簽的黏糊糊的膠痕。青春是經歷而不是記錄,這個青春你記錄的再多也隻是為瞭懷想,這個青春經歷的越多,或許反而少瞭那些青春易逝的慨嘆。
青春喧鬧的是五彩繽紛,喧鬧的不是唧唧歪歪。選擇青春的方式,不是追隨誰的模板。青春是做出來的,如同愛。五味雜陳卻又煎炒烹炸,不是素食主義的白煮蔬菜,也不是零食果腹。沒有大餐可以,不能沒有正餐,不能借著青春的理由忘瞭要吃什麼,要做什麼,隻會說什麼。
愛從來都美好,隻是你把她復雜瞭。愛也很簡單,反而因為你的簡單把她復雜瞭。不是這個世界沒有準備好接納你,是你覺得這個世界不美好,拒絕進入而已。
承認冥冥中有超越自己超越現實的力量,又懂得去閉嘴行動做自己的最好。沉默而付出全部的青春,淋漓而盡致。不必如中年的言說和心存餘量。對世界敬畏,對青春敬畏。青春總是那個模樣,行進時被你千刀萬剮,走掉時悔恨當初。
青春不可說,可說的時候青春已然遠瞭。青春像極瞭,《思考:快與慢》裡的系統1,不理性卻反應迅速,永遠不關註全局,隻關註這個點,不擔當卻也自以為是,感性而習慣,善惡分明卻也一筆糊塗賬,但卻是你理解這個世界的開始。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與其解釋,不如行動。道可道非常道,行動而不界定什麼,時間不是洪流,世界是,順勢而已。
六月的第一天,在江南聽雨。十裡畫廊百畝荷,不知道因為雨還是白鷺晚歸的身影,湖裡的塔影應景的斷斷續續,似斷還連。雨聲和著無語,很多時候安靜是因為有一種聲音,靜心是因為某種行動。在六月的第一天,遭遇微涼,卻也知,六月總會火熱。
青春跟不可說有關嗎?沒有。跟六月的雨有關嗎?沒有。青春隻跟青春有關,隻是需要這真是你的青春。
點評:以張曉風的經典散文——“隻因為年輕啊”作為這個青春的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