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09:59
在上一篇文章的討論中,許多朋友擔心若一味地聽別人怎麼評價自己,按別人說的去不斷改進自己,那麼最後恐怕會迷失的反而是自己。管子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今天再借用易仁永澄的這篇文章做進一步論述。
〇、引言
最近到幻影大哥的店裡面聊天,說到瞭固定思維的問題,在這段時間反復思考之後,想到瞭一個關於按鈕的想法,可以幫助自己聽進去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還是把想法整理一下,寫篇博客。
一、瓶子的蓋兒
前幾天去參加董浩然老師的教育主題的讀書沙龍活動,聽到董老師帶著現場的同學們做瞭一個活動。
他拿出一個蓋著蓋子的瓶子,裡面裝瞭半瓶水,旁邊還有兩瓶滿瓶的礦泉水。
首先,他拿起一瓶水來,直接往那個蓋著蓋子瓶子裡面倒,意料之中的,沒有一滴水倒入到瓶子裡面去瞭。然後董老師說:“這個道理誰都懂,同樣的,如果你不把自己的蓋子擰開,你也無法聽到別人的意見和建議。”
之後,他打開瞭蓋子,又用第二瓶水往裡面倒,很快瓶子就倒滿瞭,但是他還是繼續在倒水,水就流出來瞭。董老師又說:“這個道理也很簡單,同樣的,如果你不把自己清空,你是無法完全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的。”
一個很簡單的行為,卻說明如此深刻的道理,看似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是還是那句話,沒有實踐支撐的認知都是偽認知,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在聽別人的建議之前就打開自己,清空自己呢?
二、為自己裝一個按鈕
隻要肯想,方法總比問題多。到底怎麼才能去實踐這個簡單的道理呢,我的解決方案就是給自己裝一個按鈕,隻要按下去,我就可以把瓶蓋打開,把瓶裡面的水倒空,專心吸收別人的建議。
我曾經把這個方法給幾個朋友,他們都反饋瞭這樣的問題:
1、別人給我的建議看似是對的,其實根本就不瞭解我的處境,對我不一定有用;
2、我的水平很高,他們說的那些話對我根本就沒有意義;
3、別人建議的東西根本就是我不關心的領域,懶得聽;
4、別人建議給我的很多事情,他們自己還沒有搞懂,怎麼還好意思來說教我?
這些話,在擁有一個按鈕的人看來,說話的人心智水平還真的不夠強大,看似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內在都是一個樣子的,那就是抵觸,即便穿瞭不一樣的外衣,也無法抹殺它們作為瓶子蓋的本質,這些話的存在,就是說明,這些朋友在聽別人建議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聽進去。往往都是別人在建議的時候,自己在內心裡面激生出來的想法是如何去反駁對方,而並不是聽進別人的建議。
當然瞭,從人性的角度來看,一切建議都是對自己現狀的挑戰,甚至是傷害,這種“瓶子蓋”,就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不斷積累下來的自我保護的一種力量,在很多時候它是有意義的,但是對於個人成長來說,“瓶子蓋”比建議更具傷害性,因為它阻礙瞭我們進化的腳步。
三、人如何才能成長?
既然“瓶子蓋”會阻礙個人成長,那我們必須先弄明白,人究竟是如何才能成長的?我從下面的這張圖裡面做一個說明。
這張圖裡面,衡量標準是“知道與否”,那麼根究橫縱坐標,可以將“知道”這個問題分成四個區間(這裡的知道,指的是真認知):
①藍色三角形:自己知道的、別人也知道的;
②灰色正方形:自己知道的、別人不知道的;
③黃色心形:自己不知道的、別人知道的;
④橙色圓形:自己不知道的、別人也不知道的;
由於這裡四個象限隻是寫出的定語,後面的主語並沒有寫明,這樣它的適用范圍就很廣瞭。比如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這本書中就說瞭“我們目前隻是依靠心智力量就能知道:一個自己不知道的、別人也不知道的自己的存在。”所以,這種分類方式,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就拿下圖來做個解釋吧。
上圖中的藍色三角形,就是我在《做好知識管理,提高個人價值》系列裡面提到的知識體系,從下向上分別是知識面、通用知識、專業/獨特知識。那麼知識面層次的知識,比如說“天下雨瞭,地面就濕瞭”,通常都是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的知識,對於“通用知識”和“專業知識”來說,就有可能又是“自己知道的、別人不知道的”或者“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的知識,而對於那些“自己不知道的、別人也不知道的”知識,那也就無從談起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