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問題,問題就好解決

2016-08-13 17:13:46

文/lvz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希望少付出、多收獲,不勞而獲是人的天性,勤奮努力是後天的教育結果,它可以讓我們約束自己的行為,去做一些事,但敵不過天性裡的懶惰,如果我們還有機會修得靈魂,心靈就必須選擇磨難,心靈必須讓我們在黑暗的經歷中累積痛苦,用痛苦敦促我們的潛意識開始覺醒,知道自己如果再不行動就會永遠在黑暗中淪陷,隻有那時我們才會真正積極主動的去尋求改變,而改變也才有機會一點點發生。”①——題記

這篇文章將從兩個角度來寫,一個是意識層面,我稱其為表象下的本質;一個是潛意識層面,我稱其為本質的本質。以此獻給那些即將戀愛和正在戀愛即將結婚和已婚的人們。

舉個簡單的例子:

因為一個小事情,當事人發瞭很大的脾氣。瞭解她的人說那是因為她脾氣本來就很大,這個就是我所謂的表象下的本質。
而本質的本質則是她之所以脾氣這麼大,是由於童年時候的傢庭環境等關系的投射所致。很多無名火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找到答案。

意識發現問題,潛意識解決問題。當然還得看每個人的接受程度瞭。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隻是在意識層面確實是如此,但是若在潛意識層面知道那個秉性可能是小時候的一次童年創傷所致,那麼這個本性就沒有傳說中的那麼難移瞭。

所以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是因為你看不清問題,不知道它到底是怎麼產生的。本性難移,為什麼本性難移,你有沒有想過,本性是怎麼產生的呢?你有沒有分析過。如果是長期幾十年的習慣,這種確實是比較難改,習慣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但是沒有人生下來就喜歡發火吧,誰整天喜歡沒事就發火,動不動就發火啊,這個稱為非常規習慣,這樣分析的話,其實很多習慣都是可以改的,無傷大雅的習慣自然是改不改都無傷大雅,比如拿筷子的方式,拿碗的方式,這種習慣,如果你連這個都看不順眼,那必須得是你自己的問題,什麼問題,過度控制,控制欲過強。

這麼一分析,問題好像就不再是問題瞭,隻是如果當事人不能這麼去認識問題去面對問題就是個問題瞭。或者面對瞭不願意去改,這樣所有的問題就都還是問題。

戀愛結婚,找個好的男女朋友固然很重要,但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人(即健全人格)在中國是比較少的,由於中國的國內環境,以及我們上一輩的生活環境所致。中國人普遍人格不健全。我也不否認自己人格也有些許的問題,我隻能說我在慢慢認識慢慢改進。“面對問題,問題就解決瞭一半”——馮侖。

首先大傢普遍都覺得學心理學的人有問題,或者一想到心理學就聯想到精神有問題,那麼恭喜你,你已經被社會同化瞭。社會有自己的價值規則,但是規則並不一定適合所有人,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拿一樣的框子去套自然會有很多問題,在中國尤為如此。所以我很少見到真正的自由精神獨立人格的人。社會形成的力量太大,很容易就把一個人吞噬掉瞭。你很難認識到問題,因為大環境本身就有問題,所有你的認識將被別人認為你有問題,如果你沒有一個強大的心。特別是當他有問題的時候,他看到你沒問題就心裡特別不平衡,人類一些不好的本性,他就會不斷打擊你,還聯合起來打擊你,你hold不住,因為你本身的人格還未成熟或者剛有萌芽就被扼殺瞭,或者你可以選擇精神分裂。

一個人一出生就有三個我,按照freud的本我,自我,超我。先普及一下freud的理論:

“本我(英文:id)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拉丁字為“it”,原德文字則為“Es”)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沖動的欲望,如饑餓、生氣、性欲等;此字為弗洛伊德根據喬治·果代克(Georg Groddeck)的作品所建。
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隻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欲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

心理學上的自我(ego)這個概念是許多心理學學派所建構的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裡,現實原則暫時中止瞭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