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37:16
文/若水
人與人之間為何會產生沖突?從輕微的口角引發至肢體的親密接觸,最後搞的兩敗俱傷,這樣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沖突的根源究竟在何處?前些日子閱讀克裡斯那穆提的書,給瞭我一些啟發,也引起瞭我深刻的反省。按照克氏的解釋:沖突來源於思想的不一致。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自己切身體會過的就是與愛人的婚事,被一拖再拖,母親直到現在依舊耿耿於懷。並不是因為愛人不夠賢惠或者相貌不好,隻是出於一個原因:信仰不同。愛人是受過洗禮的基督徒,而我母親卻是伊斯蘭教徒。就這樣一直不同意,導致我與愛人的婚期一拖就是好幾年。所謂信仰的沖突,究竟沖突在哪裡?難道兩個宗教的戰爭要在我們兩個人身上來體現?我感覺這實在是荒謬,就拿愛人的信仰來說,隻是聽從父母的安排,受過洗禮,看過幾天聖經,唱過幾天贊美詩而已。至於我嶽父他們如何虔誠,那是他們的事情,而且他們也並沒有阻止我們在一起。但是母親這邊就死活不肯,總感覺這是不可饒恕的事情。直到我愛人同意入教,才勉強同意。從那開始,我就對這些所謂的宗教習俗勢不兩立,在我看來,這些習俗就是破壞的我的幸福的兇手。
直到我瞭解到沖突產生的根源後才明白這其中的緣由。這實際上就是兩種文化的沖突,母親自幼受伊斯蘭文化熏陶,認為她的孩子也理所當然的要遵從她的信仰,能讓我與一個同族的女孩結婚似乎是她最大的心願。誰知她的兒子經過三年軍旅生涯的陶冶之後,成瞭一個無神論者,根本沒有把什麼宗教信仰看在眼裡。她所認為應該遵守的教義到瞭我這裡就成瞭一堆垃圾。這是她一直無法接受的現實。她似乎也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她的兒子究竟是哪裡出毛病瞭?
經過近十年的苦戀,愛人終於能名正言順的叫她一聲婆婆,但是我知道,在母親的心裡,依舊是存在遺憾的。母親試圖在信仰中尋求心靈的安慰,我卻在知識的海洋中尋找智慧。終於有一天我理解瞭母親所做的一切事情。母親隻是做瞭她自己認為對的事情而已。在這個長久的沖突中,沒有勝利者。
一種文化能對一個人產生多麼大的影響?當自己的良知全部被文化中的觀念所取代的時候,還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麼?就像母親這樣,一直認為讓我娶個同族的女孩就能得到真主的眷顧?
是不是很多人都試圖用文化來熏陶自己呢?就拿現在流行的國學來說,真的能夠挑起民族振興的作用?一直到現在,國學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我都還沒有搞清楚。這樣的追捧熱潮倒是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一個詞:饑不擇食。
我一直在同身邊的朋友說:知識是有反作用力的。而文化這種意識形態的東西,過分的追求同樣會迷失自我。文化不就是一種思想麼?你的大腦充斥瞭這些思想的話,你的思想又朝哪裡放呢?等你意識到的時候,是不是意味著新的沖突呢?
點評:想想,我們遇到的沖突有好多種,比較大的有信仰沖突,有文化沖突,有觀念沖突,信仰和文化很大,要讓信仰不同的兩個人好好在一起,惟有相互尊重,而在文化沖突上,卻可以相互吸引,彼此整合。比較小的是個人內心沖突,常見的沖突來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