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7:46:03
倫敦奧運會,不僅給我們帶來精彩的賽事,也給我們帶來各種談資,特別是各種各樣的“謠言”,梁靜茹“力挺”李宗偉,結果招來一致罵聲,後來才發現原來是烏龍事件,叫人啼笑皆非。不過冷靜下來思考,為什麼這麼多人在看到她微博的第一反應,就是說她賣國而不是花點時間弄清狀況呢?這不禁讓我想起前段時間看的一本好書,美國人桑斯坦著的《謠言》,聯想書中內容,發現確實有很多話能和現實一一契合,下面就結合書中內容,談談謠言,特別是在當今國內的互聯網環境下,言論滿天飛的時代,如何甄別何為謠言,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除非你遠離網絡,遠離人群。
謠言在書中作者看來,並不一定是惡意的,它可能是限於認識水平而產生的錯誤認識,也就是無心之失也會產生謠言。但謠言一詞,在我們心中,還是帶有貶義的,也就是人出於某種目的,故意造謠,從而中傷某些人或者機構。
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的是,每一則謠言都有人信服。即使在你看來簡單可笑的謠言,但世界上總有人認為那是真的,比如笑來老師曾提過的,總有些人相信世界是平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我們要認識到,我們的信念是有動機的,換句話說,我們內心所堅持的任何東西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譬如有些人堅信人心善良,而另一些人卻深知人心險惡,那麼在看到“某某慈善大使貪污”這樣一條信息時,前者可能不信,但後者可能就半信半疑瞭。這是因為,接受某種信念會讓我們開心,相反,接受其他信念則叫我們難受,人性是追求快樂忘卻痛苦的,所以我們會不自覺的相信那些我們覺得應該相信的東西,這就是偏見產生的根源。任何人都有偏見,這無可避免,越是你討厭的,越容易產生誤解。所以,任何謠言都有市場,因為那些謠言滿足瞭部分人的偏見。
除此之外,你是否相信一則謠言,部分取決於這則謠言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你已有的知識。而已有的知識,則大不相同,如對同一則謠言,會有完全相反的人相信或者反對,這是因為人們擁有完全不同的知識儲備。就如梁靜茹挺李宗偉的例子,如果是她的歌迷並知道她的國籍,相信是不會如此激動的。
解釋完為什麼我們會相信謠言,再來聊聊謠言的傳播過程。作者提到一個很有趣的觀點:群體極化,一個觀點在經過群體之後,會更加極端。書中舉瞭很多例子,都說明瞭這一點。在我看來,關鍵在於群體中第一個觀念的態度。如果第一個觀念是中肯的、理性的,則接下來,後面的人也會接受這一態度。這邏輯的背後,掩藏著人是群體性動物的特征。人都是渴望融入群體並得到群體認可的,這是一種生理需求,所以,在群體中,很容易就懷疑自己,從而選擇跟著組織走,大眾心理就是最好的解釋。所以,在一則謠言擺在組織面前時,如果第一個觀點是不相信,則後面也會不相信,而如果相信,那麼即使有人抗議,也很可能淹沒在群體的聲音中。“人們會盡力反證與自己最初觀點相沖突的斷論。如此就很容易理解當我們背後有動機驅使時,為何均衡信息隻能強化我們最初的觀點瞭。”據我觀察,生活中大部分組織在面對謠言的時候,觀念都是極端的,因為往往第一個觀點就是極端的。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可惜有些錯誤,錯的次數多瞭,也就是正確的。
很多人可能會說,當謠言出現的時候,官方趕緊出來辟謠啊,這樣就不會造成謠言的傳播瞭。但與之相反的是,越是辟謠,越是容易讓謠言傳播得更快,更多的人信服。這又是為什麼呢?答案在於偏頗吸收,也就是,在正反兩方面信息同時存在時,我們隻會選擇其中一種,而這一種往往就是最初我們所相信的。比如一開始我就相信某某官員貪污這則謠言,當同時出現該官員有不明財產和該官員一清二白的信息時,我會選擇前者,而不是後者,反之亦然。所以,官方辟謠往往不給力,有時還會造成更壞的結果。比如郭美美事件,即使紅十字會出來辟謠,結果卻是招致罵聲更大。即使是政府出來,我想,不相信的還是不相信,相信的還是相信,那些中立的可能就更不知所措瞭。所以,“如果你想改變人們的既有觀念,最好的做法不是給他們看對手和敵人的觀念,而是給他們看那些與他們立場相近的人的觀念。”觸龍說趙太後的策略就類似,旁敲側擊,迂回進攻。總之,說服別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證明相信他觀念的人實際上並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