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的歷史稱謂有哪些 古代的南洋等於南海嗎

2016-08-17 23:19:53

  中國古代,以澎湖為界,以東為東洋,以南為南洋。以馬六甲海峽為界,以東為南洋,以西為西洋。

  南洋就是指今天的南海和東南亞地區。

  南海的歷史稱謂有哪些

  南海及南海諸島地名很早就出現於古籍.謝承《後漢書》說“交趾七郡貢獻皆從漲海出入”.東漢楊孚《異物志》記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鐵錮之,至此關,以磁石不得過.” 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志》稱:“東北行,極大崎頭出漲海,中淺而多磁石”.宋李昉等撰《太平禦覽》引三國吳康泰《扶南傳》:“漲海中到珊瑚洲”.“漲海”之稱一直延續到南北朝,而《梁書》卷54《海南諸國列傳》:“幹陁國在南海洲上”(幹陁國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已開始使用“南海”名稱,至唐宋時期“南海”之稱漸多,初唐被流放越南的詩人沈佺期有“身投南海西”的詩句(《赦到不得歸題江上石》).以上引述說明,遠在1500年前我國人民已經認識南海和南海諸島,把南海稱為“漲海”、“南海”;南海諸島泛稱“漲海崎頭”、“珊瑚洲”;而以“磁石”指稱暗礁暗灘,其含意是南海暗礁暗灘多,來往船隻擱淺難脫,象被磁石吸住一樣.

  《瓊州府志》在解釋“漲海”的含義時說:“南溟者天池也,地極燠,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漲海.” 清初學者屈大均《廣東新語》也有類似解釋:“炎海善溢,故曰‘漲海’.”反映我國古人對南海潮汐現象的認識.南海在古代除瞭稱為“漲海”、“南海”、“炎海”之外,還有“朱崖海”(晉郭璞註《山海經》:“(離耳國)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水中”;又唐李善對晉左思《吳都賦》註:“朱崖海中有渚……”)、“大洲洋”、“瓊洋”(《崖州志》:“州東接大洲洋,有千裡石塘、萬裡長沙,為瓊洋最險之處”,《瓊州府志》同此)、“瓊海”(清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至瓊海萬州,曰萬裡長沙……”;《瓊州府志》:“則瓊之海,其漲海乎”)等.對南海諸島的稱呼,除瞭上述“漲海崎頭”、“珊瑚洲”之外,還有“木飲州”(前引唐李善對《吳都賦》“飲木”一詞的註:“朱崖海中有渚,東西五百裡,南北千裡,無水泉,有木斬之,以盆甕承其汁而飲之”,按“飲木”當指飲椰子汁;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木飲州,珠崖一州,其地無泉,民不作井,皆仰樹汁為用”)等.其中康泰《扶南傳》關於“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記載,是世界上最早對南海諸島珊瑚島礁成因作出的科學說明.

  隨著生產發展,航海事業進步,南海諸島的地名從整體泛稱而逐步深入到群組命名.北宋曾公亮主編的《武經總要》載有“王師出戍”至“九乳螺石(州)”(即西沙群島,主要指永樂群島一帶),這不僅是首次出現群島名稱,也是西沙群島的首次命名.宋吳自牧《夢梁錄》及以後許多典籍把西沙群島稱為“七洲”,其海域叫做“七洲洋”(主要指宣德群島一帶).《宋會要輯稿》“占城國”條載,宋天禧二年(1078)占城人來中國時“或風漂至石堂則累歲不達”;又“真理富國”條載,自其國出發到中國來,途經波斯蘭、真臘國、賓達椰、占城,再經過南海:“十日過洋,傍東南有石塘,名曰萬裡”.首次出現“萬裡石塘(堂)”之名,且指出瞭方位在占城(越南中部)的東南,這是南沙群島的開始命名.南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載,南海有“長沙、石塘數萬裡”.首次以“長沙”、“石塘”分指西沙和南沙兩群島,即以沙島為主的是“長沙”(西沙),以環礁為主的是“石塘”(南沙).南宋義太初作序的《瓊管志》:“東則千裡長沙,萬裡石塘”.南宋趙汝適《諸蕃志》、王象之《輿地紀勝》和祝穆《方輿紀勝》均把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分別稱為“千裡長沙、萬裡石塘(床)”.

  從漢、晉至宋所載南海諸島地名中可發現:從概念性的泛指,發展到群島的命名,地名相對穩定,西沙群島幾乎都用“千裡長沙”,南沙群島一直用“萬裡石塘(床)”;地名更具科學性,如前述“長沙”、“石塘”分別所指沙島為主與環礁為主的地理實體可知.海南漁民王安慶說,南沙比西沙大6倍以上,所以用“千裡長沙”和“萬裡石塘”分別名之,也是符合客觀的.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