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23:19:53
南海諸島地名到瞭元朝,特別是明清兩代變化較大.元汪大淵《島夷志略》載:“石塘之骨,由潮州而生,迤邐如長蛇,橫亙海中,越海諸國,俗雲萬裡石塘,以餘推之,豈止萬裡而已哉”,“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渤泥(文萊)及古裡地悶(今帝位島),一脈至西洋,還昆侖之地.” 這裡“萬裡石塘”泛指南海諸島不是本意,“迤邐如長蛇,橫亙海中”,聯四大群島,又“石塘之骨”和“地脈”、“由潮州而生”,把南海諸島同大陸構成一整體才是原意.
明茅元儀《武備志》轉載1430年成圖的《鄭和航海圖》,其中有繪在東邊的“石星石塘”,繪在西邊的“石塘”,而“萬生石塘嶼”則繪於兩者中間偏南,面積比“石塘”大.按三者位置關系及所使用的符號形狀、大小來考證,“石星石塘”應指中沙群島(編者註:石星石塘除指中沙群島外,從其點圈符號分佈的范圍看,可能亦包括東沙群島),“石塘”指西沙群島,“萬生石塘嶼”(編者註:應作“萬裡石塘嶼”)指南沙群島.故此《鄭和航海圖》已將南海諸島明確劃分成3個群島.
明顧山介《海槎餘錄》載:“千裡石塘在崖州海面之七百裡外,……萬裡長堤出其南.”從崖縣舊治崖城到西沙永興島直線距離約760華裡,到盤石嶼也是此數,因此“千裡石塘”應指西沙群島一帶島礁,而“萬裡長堤”當指南沙群島.萬裡石塘說成萬裡長堤,按“塘”、“堤”義同,改變說法是自然的.另據林金枝考證,明顧山介以後的著作多把東沙、中沙、西沙稱為“石塘”,南沙稱為“長沙”.
清代《廣東通志》、《瓊州府志》和《萬州志》都有“長沙海、石塘海,俱在(萬州)城東海外洋”的記載,長沙海和石塘海分別指西沙和南沙所在海域.覺羅保滿《西南洋各番針路方向圖》、《東洋南洋海道圖》都以“氣”指東沙,“長沙”指西沙,“石塘”指南沙.陳倫炯《海國聞見錄》載:“南澳氣,居南澳之東南”,“古為落漈”,“氣懸於海中,南續沙垠,至粵海為萬裡長沙頭.南隔斷一洋,又從南首復生沙垠,至瓊海萬州,曰萬裡長沙,沙之南又生石婁 古石,至七洲洋,名曰千裡石塘”.此處“南澳氣”,古為“落漈”,今為“東沙”.《海國聞見錄》附圖《四海總圖》標繪有“氣沙頭”、“長沙”、“七洲洋”、“石塘”四個地名,此處氣沙頭指東沙群島,長沙指中沙群島,七洲洋指西沙群島,石塘則指南沙群島.南海諸島分成四大群島之概念已經形成.
清代謝清高《海錄》載:由廣東前往爪哇有兩條航線,其中“外溝”線由西沙東側航行,“出萬山後向南行少西,行約四五日過紅毛淺,有沙坦在水中,其極淺處,止深四丈五尺”,“到地盆山,與內溝道合,萬裡長沙在其西”.按方位、行程和水上情況等數據判斷,“紅毛淺”是指整個中沙群島,“沙坦”指暗沙群.汪文泰《紅毛番口英 口吉 口利 考略》中也把中沙群島稱為“紅毛淺”.《海錄》又載船由呂宋來,“西行五六日,經東沙”,“東沙者,海中浮沙也,在萬山東,故呼為東沙”.此處把東沙群島名稱的含義,實體的方位、成因都記述得很清楚,為以後四大群島的命名提供瞭范例.
1842年清鄭光祖《醒世一斑錄》中的《中國外夷總圖》,以“落漈”標註東沙群島、“東沙”標註中沙群島,“西沙”標註西沙群島,“石塘”標註南沙群島.1887年徐傢幹《洋防說略》載廣東海道,萬裡長沙“自萬州迤東直至南澳”,千裡石塘“自萬州迤南至七洲洋”.此處“萬裡長沙”似指東沙、中沙和西沙群島.“千裡石塘”則指南沙群島.1909年5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率領官兵170餘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3艘軍艦到西沙巡視,查勘島嶼15座,並逐一命名.現仍沿用的島名有3個,即甘泉島、珊瑚島、琛航島.
1935年中國政府內政部、外交部、海軍部、教育部等派人組成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第一次公佈中國南海各島嶼地名132個.當時群島名有東沙島(今之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今之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今之南沙群島)等.同年5月,廣東省政府指令建設廳準在東沙島批商承辦設處管理,“建字第1703號”文明確將東沙島名稱改正為東沙群島.1947年12月1日,中國政府內政部公佈南海諸島地名172個.群體名稱有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總稱)、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1935年稱“南沙群島”)和南沙群島(1935年稱“團沙群島”)等,且大群體下又分小群體,層次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