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21:54:43
還有「……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馀斤,官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白居易《賣炭翁》)、「……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白居易《紅線毯》)這同樣說的萬乘之君皇帝的人啊!再看看以後,還會有這麼大膽的詩,而且還沒有出現由此性命難保的詩人?可是流傳下來的文史典籍至今我們還是沒有聽說惡毒攻擊×××或者給××××××抹黑的說法。
正因為有瞭相對開放和寬容的空間,所以才有瞭唐詩至今無法逾越的輝煌。是盛唐的大度開放造就瞭唐詩,而唐詩也在一定程度把盛唐氣象流傳瞭下來。讀這些傳之後世的唐詩,諷喻之作可以說是唐詩精華中的精華,有歎宮怨的,有歎勞作之苦的,有反戰渴求和平的,也有直寫老百姓生活艱難的,給我們留下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可是這以後呢?雖然也有不少揭露世事之作,但那都是用命換來的。
盛唐之所以為盛唐,唐詩之所以成為難以逾越的高地,二者是有著必然的聯繫的,而聯繫的紐帶與橋梁那就是開放、開明、大度與寬容(主觀還是客觀可以忽略不計,隻看結果)。
宋也有令後世感歎的宋詞,但那同樣也是與趙宋王朝重文和開放有關,蘇東坡因烏臺詩案不斷遭貶謫,但並沒有性命之憂,而且也隻是他本人受到瞭影響,他的弟弟同樣也是一代才子的蘇轍仍舊做他的官,但這種情況以後就再也不會有瞭!
元雖然也是一個大一統的政權,但是存續時間不長,而且被稱為元文學代表的「曲」雖然在民間廣為流傳,但長期以來仍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直至幾百年後的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總結出來才引起人們的註意和重視。因此可以忽略不計。
接下來看明清,文人的命運可以說是走瞭悖時運。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中說,朱元璋當政時,杭州府學教授林元亮奏章上有「作則垂憲」,北平府學教授奏章上有「儀則天下」,桂林府學教授蔣質奏章上有「建中作則」,三人皆因奏章中的「則」字江南方言發音與「賊」相同,被朱元璋認為這是在譏諷他當過小偷而被處斬;尉氏縣學許元奏章上引用千年前的古文「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因法坤與「發髡」、「藻飾」與「早失」音近,被朱元璋認為前者是在諷刺他當過和尚,後者要早失太平而被處斬;印度高僧釋來復辭行時謝恩詩中有「殊域及自慚,無德頌陶唐」,同樣被朱元璋認為殊就是歹朱,無德是指責明朝沒有品德處斬……
記得看央視《百傢講壇》欄目某明史專傢轉引清康熙皇帝對明成祖朱棣的評價「遠邁漢唐」,我就覺得可笑。因為正是這位崇尚武力的皇帝創造瞭誅滅十族前無古人的血腥場面。同樣都是從他人手裡搶來的皇帝寶座,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對待前朝舊臣可以說是涇渭分明。居然說什麼「遠邁漢唐」你不覺得可笑嗎?戰功卓越又如何,文治武功又如何,鐵蹄鐵拳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我看除瞭殺人如麻以外,並不能代表他有多高明。正如影響西方社會發展和歷史進程的並不是亞歷山大、查理曼、君士坦丁、拿破侖等窮兵黷武之人,而是古希臘、羅馬的燦爛文明與思想以及文藝復興時期先賢所倡導的「民主、自由、博愛」。
清代文字獄的故事
清代文字獄更是登峰造極,不少人廣泛讚譽的康乾盛世又是怎麼一個驚心動魄的血腥場面呢?據柏楊先生統計,僅發生在所謂的康乾盛世影響較大的文字獄就有22起,其中又以自詡為十全老人,被現在層出不窮的清宮戲演繹成一位慈祥皇阿瑪,儼如鄰居長者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時最多,比較著名的有乾隆17年(1753),江西撫州(時稱臨川)千總盧魯生假借大學士孫嘉淦上奏勸弘歷停止南遊,辭意悲痛,全國流傳。盧魯生磔死,兩個兒子處斬,受牽連定罪下獄一千馀人;乾隆19年(1755年)江西上饒(時稱廣信)內閣學士胡中藻著《堅磨室詩抄》中有「一把心腸論濁清」之句,被認為居心不良立即處斬;同年滿洲正黃旗人廣西巡撫與胡中藻唱和,《塞上吟》稱蒙古人為胡兒,被認為詆毀同類,下令自殺;乾隆42年(1778年)江蘇東臺人徐述夔遺著《一柱樓詩》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掛半邊」,被認為是誹謗,徐述夔剖棺剉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處斬;同年,江蘇吳縣(時稱長州)人曾任禮部尚書沉德潛所著詩集被人發現中有代弘歷捉刀之詩,以及有一首吟黑牡丹的詩「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還有康熙49年(1711年),安徽桐城人戴名世著《南山集》中引用明末任皇帝朱由榔的年號以及方孝標所著《滇黔記聞》記吳三桂事跡,戴名世寸磔而死,全族屠戮,方孝標雖死但剖棺剉屍,兒孫一律處斬;雍正3年(1726年)浙江海寧人禮部侍郎查嗣庭在江西主持考試時,試題中有「維民所止」被認為故意要去雍正的頭,查嗣庭被逼自殺,然後剉屍,所有兒孫一律處斬,傢屬貶竄極邊;雍正7年(1730年)北京白雲觀老道咒語中有「天地聽我主持,鬼神歸我驅使」,雍正大怒,被立即斬首;……悲乎,這又是怎樣一個康乾盛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