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0 21:58:25
八路軍軍服的樣式是固定的—國民革命軍的款式,僅以左臂佩戴的“八路軍”、“新四軍”佈臂章以示區別。幹部與戰士的衣服樣式僅在口袋上稍有區別。幹部多縫瞭2個口袋,抗戰初期,八路軍戴的直筒加圍的圓頂帽上佩有國民黨軍隊的小帽徽。
可實際早不是這個樣子,按常例說,一名八路軍正規部隊的士兵的裝具應包括八路軍軍帽、軍衣、鞋、綁腿、子彈帶、手榴彈包,腰帶和棉被,一般都是兩雙鞋。附屬的裝備還有幹糧袋、碗袋。可實際上能配的標準的很難。
軍官還能多發掛包或馬搭子,或者時髦點說叫圖囊一個,這勉強也算官兵不一樣的體現。
咱們從頭說起,八路軍的軍帽可能是最普遍的八路軍裝具,很多士兵進入部隊開始都是隻發給一個軍帽和一個臂章的,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佩戴的臂章為長方形,其標準尺寸為8.5厘米?.5厘米,白佈底,用藍色印制,中間為“八路”二字。臂章這個大傢都熟悉,為何軍帽是八路軍士兵最普遍的裝具。首先,個人揣摩,軍帽當時與國民黨的軍帽是統一的,無非把青天白日的帽徽改成扣子,這個庫存量大,僅八路在山西接管晉軍丟棄的幾個被服倉庫就有很多。也很奇怪,不過也簡單,當時的倉庫主管把被服很多都盜賣瞭,惟獨留下帽子,難道他未卜先知,知道八路缺軍帽?玩笑而已,主要是軍帽沒有人要。最關鍵,是八路軍軍帽節省原材料,並且醒目,盡管是個人之見,但八路之窮,天下聞名,縣、區的地方武裝幹部能戴上個八路軍帽都是標準的幹部形象,當時八路軍獎勵配合作戰有功勞的地方部隊也是獎勵軍帽2頂,2頂,我反復看看,此仗是山東魚臺地區的八路的出手,消滅日偽軍80餘人,如此獎勵,一個能拿的出手,而另一個歡天喜地,八路之窮,確實名不虛傳。
接著,我們說說軍服,八路軍軍服的樣式是大體固定的,但用料和顏色的區別則比較大。抗日戰爭時期,環境十分艱苦,共產黨領導下的各個抗日根據地,隻能根據自己的條件,就地取材制作軍裝,而每個根據地所接觸到的佈料和染色劑都有區別。有些敵後遊擊隊甚至沒有軍服,群眾的便裝就是他們的軍服。八路的軍服裝具大體上來源有二個渠道,一是軍隊與地方被服廠生產,二是繳獲。八路軍軍服常用的是當地農民自己生產的粗土佈,染色是標準的“八路灰”,這是我們在影視作品裡經常見到的八路的打扮,而實際,實際就不是這麼會事。
綜合我手頭的資料,八路的軍服顏色起碼有黃、黃綠、草綠、灰等4種被普遍使用的顏色,至於面料,那更是八仙過海,各根據地自己說瞭算,有代表性的就是——山東軍區的4大軍分區的軍服顏色就很鮮明,絕對混淆不瞭。
比如黃綠色軍服,將春季收獲的槐花碾碎,和染料拌在一起調勻,這樣染出的佈色調鮮艷,洗後不褪色。聶榮臻把選擇黃綠色的理由說成:黃色寓意著我們是黃河的子孫,中華民族的脊梁;綠色,則是生命長青的象征。扯淡,他做夢也想染成灰的,可原料那裡也沒啊,草木灰也不容易弄啊。在山東,渤海軍區和膠東軍區的部隊會師,部隊就分的很清,顏色都不一致。
八路軍還有一種敵後武工隊式樣的制式服裝,中山裝上衣,灰色褲子,服裝近似便裝,易於普通人穿著,適合化裝偵察和抵近尖兵,不過這種服裝生產數量不多,隻能在少量老照片上看見曾經的風采。
現在的影視作品上的八路軍服整齊,統一,實際根本不是這個樣子,八路總部和八路軍總部騎兵團、警衛團等總部直屬部隊與北方局、邊區政府黨委、抗日軍政大學、新華社等機關能近水樓臺的裝備到八路總後勤部被服廠的被服裝具,總算還能上得瞭臺面,後來留下的照片、電影資料又多取材於他們,沒給八路丟多大人,一線的作戰部隊,跟叫花子區別不是很嚴重。國民政府當局歧視雜牌的名聲還是很響的,這個有個比方,中央軍是正室夫人養的,如晉綏軍、東北軍是小媽養的,八路軍是後媽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