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指的是東漢漢靈帝時期的宦官,公元168年,年僅十一歲的漢靈帝登基為帝,但是皇帝即位之時大都還是幼兒,權力被外戚掌握,皇帝長大之後培養宦官勢力與外戚爭權,陷入惡性循環。可以說東漢的滅亡與這十常侍是份不開的。那麼,東漢時期的十常侍是誰呢?東漢末年的十常待分別指誰?一起來看看吧。
東漢末年的十常待分別指誰?
在小說《三國演義》裡,十常侍指的是指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十常侍推動瞭漢朝的滅亡,也可以算是加快瞭歷史的進步,引起瞭新的政局和革新。
以下是東漢末年的十常侍簡介
張讓,東漢末年,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團獨霸朝綱,權傾天下。張讓潁州(今河南禹州)人。他從宮中一雜役太監,逐步爬上太監首領中常侍。他慫恿昏君漢靈帝劉宏設立“四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又在漢宮西苑設“裸遊館”,專供靈帝淫樂,哄得靈帝喜笑言開。他“僭越”朝制,把自傢莊園建得皇宮還高,又怕靈帝發現,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蒙騙靈帝,這個昏君竟然確信,還口口聲聲稱張讓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貨色。
張讓率領十常侍,顛倒黑白除異已,捏造罪名殺朝臣,終於引起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不滿。張讓又先下手為強,誘殺何進,導致京師衛軍變亂,殺盡宮中幾千太監,張讓也走上絕路,投身黃河。
趙忠,安平人,東漢末年宦官,趙延之兄,靈帝時期“十常侍”之一,與張讓備受漢靈帝寵信和重用,靈帝公然覥顏稱:“張常侍乃我公,趙常侍我母”,被封都鄉侯,歷任大長秋、車騎將軍。。其為人貪殘,172年,漢靈帝令中常侍趙忠主持朝會,“既議,坐者數百人,各瞻望中官,良久莫肯先言。後為袁紹所捕殺。
封諝,字不詳,東漢末年宦官,漢靈帝中平元年為中常侍,信黃巾道。約為黃巾起義的內應,事情敗露被殺。
段珪,東漢宦官,與張讓、趙忠、封諝、候覽、蹇碩、曹節、程曠、夏惲、郭勝、等十個宦官合稱“十常侍”,同屬東漢末年“宦官集團”的核心人物,都任職中常侍。
段珪與張讓、趙忠等人朋比為奸,黨同伐異,橫征暴斂,賣官鬻爵,引起瞭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的不滿。何進謀誅宦官,卻不納曹操、陳琳之諫,多結外鎮軍閥,翹首京師,與袁紹等謀誅宦豎。終於事泄,被宦官集團查知。張讓、段珪等人先下手為強,斬殺何進於嘉德殿前,卻也引起瞭京師的變亂。袁紹等人趁機帶兵沖入皇宮,大肆誅殺太監。洛陽衛軍變亂後,段珪與張讓等人劫持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出逃,後被殺。
相關推薦:
盤點: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十大奸臣
在抗戰初期曾被認為是漢奸的張自忠是怎麼死的?
細數歷史上那些你不知道是奸臣還是忠臣的人
曹節,字漢豐,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東漢宦官。本籍魏郡,傢族世代擔任俸祿二千石的官職。漢順帝初年,曹節以西園騎之職,升任小黃門。漢桓帝時,升任中常侍、奉車都尉。
建寧元年(168年),因迎奉漢靈帝之功,封為長安鄉侯。同年與長樂五官史朱瑀等誅殺竇武、陳蕃等人,升任長樂衛尉,改封育陽侯。
建寧二年(169年),曹節病重,漢靈帝任他為車騎將軍。不久病愈,免去車騎將軍之職,仍任中常侍,官位特進,不久調任大長秋。
光和二年(179年),擔任尚書令。光和四年(181年),曹節去世,追贈車騎將軍。
侯覽,山陽防東(今山東單縣東北)人,東漢宦官。延熹年間賜爵為關內侯。因誅梁冀有功,進封高鄉侯,後遷為長樂太仆。任官期間,專橫跋扈,貪婪放縱,大肆搶掠官民財物。先後奪民田地一百八十頃,宅第三百八十一所,模仿宮苑興建府第十六處。他還掠奪婦女,肆虐百姓。為其母大起塚墓,督郵張儉破其傢宅,藉沒資財。侯覽為瞭報復,誣張儉與長樂少府李膺、太仆杜密等為黨人,造成歷史上有名的黨錮之禍,先後被殺被流放者三百餘人,被囚禁者六、七百人。
熹平元年(172年),有司舉奏侯覽專權驕奢,下詔收其印綬,隨即自殺身亡。其阿附者皆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