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都城: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建業在今天的哪裡?

2016-08-21 18:20:57

東吳亦稱吳國,是公元229年5月23日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割據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而孫權所建立的政權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故,歷史將這一時期稱為三國時期。東吳建立後先是建都在武昌,而後又遷都建業。那麼,東吳的都城建業在今天的哪裡?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時期東吳的都城建業在今天的哪裡?

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天下大亂。在當時徐州附近當副縣長的孫堅召集瞭1000多人加入到這場混戰之中,並逐步發展成一直有相當實力的軍事力量。可惜,不久孫堅就在與劉表的交戰中,被其部下黃祖射殺。虎父無犬子,其子孫策、孫權繼承瞭父親的遺志。孫策僅依靠原來父親千餘舊部,就在江東打出瞭一片天地,為後來的東吳政權奠定瞭基礎。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其弟,年僅18歲的孫權繼位。
當時的東吳,政權還很不穩定。為瞭對抗來自北邊曹操的威脅,公元210年,孫權正式把自己的權力中心遷到秣陵,並改名建業,由此揭開瞭南京歷史的新篇章,東吳也成為第一個在南京建都的政權。
所以綜上所述,東吳的都城是建業也就是今天的江蘇南京。

東吳都城建業的地理位置

南京號稱“十朝古都”,而東吳則是歷史在南京建都的第一個封建王朝。
公元208年,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夕出使孫吳,經過當時的秣陵,就贊嘆道:“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210年劉備去拜訪孫權,經過秣陵時再次力勸孫權定都與此。
孫權定都南京後,為瞭鞏固城防的需要,在秦淮河的入江口修建瞭石頭城。南京“石頭城”的別名由此而來。早期的建業城並沒有城墻,僅有竹籬笆,後來夯土築墻,而城門也還是用竹籬編成。
當時雖然物質材料比較匱乏,但是整個城市的規劃還是井然有序的。它仿造瞭吳王闔閭的吳城,分宮城和都城兩重,無外郭。宮城在都城的中間偏北,約占總面積的1/4。其核心為太初宮,南宮、苑城和西苑分別為宮殿、花園和衛隊駐地。宮城的南門為宣陽門,(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南京市城區的中心新街口)出宣陽門向南至朱雀門,大約是5裡,這段路就是“苑路”,也就是皇帝的專用通道。兩邊有水溝排水,再兩邊就是一般人員通行的道路。在這條大道兩旁是中央官署和部隊營房。朱雀門外就是秦淮河,河兩岸就是居民區和商業區瞭。整個都城“周二十裡一十九步”,規劃得井井有條。後來的六朝基本上都是延續瞭這樣的城市佈局。

相關閱讀推薦

三國時期魏國的都城在今天的哪瞭?其是否在洛陽?
三國時期東吳的軍事制度:世襲制是主要軍事制度
三國歷史大揭密:盤點那些影響後世發展的十大發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