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魏的軍事制度:軍隊為最高權力者控制

2016-08-21 18:21:52

三國時期的曹魏指的是曹操一脈所統領的國傢,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同時也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傢。後世史傢多稱曹魏,由於之後的北魏被稱作“後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曹魏是三國時期最先建立的國傢,其軍事實力也是最為強大的,對軍事管理自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那麼,三國時期的曹魏軍事制度是怎樣的?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三國時期的曹魏軍制有又分為曹魏的權力機關、中央軍和地方軍。

首先是權力機關:三國是個戰亂時期,軍隊在很大程度上帶表瞭一切,所以往往最高權力者都直接掌握著軍隊的大權。所以魏的最高軍事統帥一直是國傢的最高權力者。如在曹操之世他的大將軍幕府,相府,王府一直是完全掌握軍政大權的機關,由其本人作為最高統帥。先後設有領軍,護軍,軍師祭酒,司馬等職務掌管軍務。在曹丕時代因為已稱帝,任命宗室大臣任大將軍掌管軍務。如夏侯墩、曹仁及後來的曹爽等。在外有各將軍和加都督諸軍事號的官員領兵作戰。

其次是中央軍:魏的中央軍隊分為中軍和在外的駐軍,全部由出任大將軍、大司馬等加都督中外諸軍事的大臣所轄。
中 軍:這一部分部隊駐紮在京城,是全國軍隊的精銳所在,由曹操的親軍虎豹騎等發展而來。這支部隊作為禁軍負責京城的防務、宿衛;而且還是全國的戰略機動力量,是出征作戰的主力,設有中領軍,中護軍作為統帥。並分為武衛、中領、中護、中堅、中壘五營,其中武衛營負責擔任宮廷的警衛,其早期的統領就是虎將許褚任武衛將軍。另外在名義上東漢時北軍的長水、屯騎等五校營也還保留著,但僅僅轄有數百人。

外駐軍:他們也由朝廷直接控制,但是為瞭戰事的需要駐紮在外地。當時三國紛爭,為瞭防備吳蜀及北部少數民族,魏在各邊州駐紮重兵任命大將統率並授於征、鎮、平、安等將軍號都督諸軍。如前期曹仁,張遼等。為瞭避免這些大將們與州郡的守牧們發生權力沖突,發展到文武互兼,軍政合一,或讓州郡守牧加上將軍號統兵,或讓外鎮的大將兼任守牧之職。這一制度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日益普遍,導致其後的數百年手握軍權的大將造反的例子常常發生,直到宋朝才進行瞭根本的改革。不過也成為北宋的軍隊戰鬥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地方軍:當時各地的守牧都有部曲,及一定的州郡所招募的軍隊。魏國又實行給客制,往有把屯田戶變成部曲的,加上有將軍號掌軍權的地方大員又控制瞭中央的外地駐軍,使地方勢力十分強大。

 《歷代兵制》:“黃初三年,特置都督諸州軍事,尋加四征四鎮將軍之號,又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位太尉上。”
曹魏的都督諸州軍事,是代表中央分駐各地的軍事長官,所領是不同於州郡兵的中央軍隊。所謂四征四鎮,是指征東將軍、征南將軍、征西將軍、征北將軍與鎮東將軍、鎮南將軍、鎮西將軍、鎮北將軍等稱號,此外還有所謂四安四平將軍的稱號,這些都不是固定軍職,而是臨時贈封的稱號。
從這些稱號也可以知道,那些都督諸州軍事的將軍,是代表中央去行征伐鎮壓之權。中外諸軍即中軍與外軍,“置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則是以大將軍統帥全國中央軍,大將軍成為曹魏最高軍事統帥。曹魏政權是取代東漢王朝而建立的,開始仍以太尉為最高軍政長官,置大將軍後,太尉最重要的權力被分割,所以大將軍“位太尉上”。

相關閱讀推薦

三國時期魏國的都城在今天的哪瞭?其是否在洛陽?
三國時期的文字是什麼字體?三國文字字體楷書介紹

三國時期曹魏軍事制度的特點

魏國地大人多,擁有三國中最強大的軍隊,最多時高達五十萬人之多。以陸軍為主,水師為輔。因為地處北方,及一些其他因素於吳、蜀相比軍隊有其獨有的特點。
騎 兵:曹操是指揮騎兵出身,善於步騎協同作戰,而且居於北方,部下騎將也多:如夏侯淵、曹仁、曹純等。所以魏有三國最強大的騎兵。曹操一直十分重視騎兵的建設,還在黃河以南發展時就從司州購馬組織騎兵部隊,麾下有名振天下的精騎虎豹騎。滅烏桓後收編大量少數民族善騎射者,壯大瞭魏的騎兵隊伍,吳蜀兩國騎兵均無法與之爭鋒。所以吳將呂蒙就說如果打徐州是鐵騎所至之地得之也無法守。

軍 法:曹操主張以法治軍,制定瞭嚴格的軍紀,賞罰分明。自身就有割發代首嚴正軍紀的行為。

相關推薦